“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3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晚了两天”——
学前兴趣班:抓住素质教育的尾巴
在即将到来的9月,健健就要上小学了,这所小学在健健所居住的地区算是最好的学校了。不仅周围的初中都到这所学校抢生源,学校的艺术团也小有名气,不少父母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不过,这里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孩子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有不少作业了。”健健的妈妈薛艳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对自己家附近的教育环境有着“专业”的了解,“我想赶紧让他学点儿有意思的东西,否则等真上了学就没时间了。”
娃娃们多班并举 抓紧进行“最后的素质教育”
跟薛艳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并不少。
3岁的怡然暑假上了舞蹈班;4岁半的煜涵报了游泳班和舞蹈班;5岁的哲宁周六学画画,周日学钢琴;还在上小班的美瀛报了一个天才宝贝班,主要是接触一些百科知识……
“就这段时间我们还能自己掌控,等上了学,时间就全交给考试了。”薛艳说,平时跟几个熟悉的家长聊天,大家总有一种说不清的紧迫感,这种感觉随着孩子临近上学就越来越明显。好像只有在上学前孩子是自己的,还可以理想主义一点儿,等孩子上了学,就由不得自己了,“说实在的我是怕到时候没有坚持理想的勇气。”
家长们把自己的这种做法称作:抓住素质教育的尾巴。
因为有不少“过来人”用实践经验提醒众家长,孩子的“好日子”,终止在踏入小学校门的时刻。
幼儿园小红人入学后步步失去自信心
赵强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小嘴儿也出奇地伶俐。
所以赵强夫妇请了专业人士对女儿进行主持训练,同时学习唱歌、舞蹈和钢琴。他们夫妇每个周末都会陪女儿去上课,风雨无阻。
天赋加上后天专业的训练,女儿在幼儿园表现自然突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几乎都能看到女儿可爱的身影。“那段日子是我们家最开心的时候。”赵强说。
终于,优秀的女儿进了小学。
课业负担一下子加在孩子的小肩膀上。
赵强女儿所在的小学附近围绕着很多北京高校。孩子不少同学的父母是北大、清华的博士、博士后。
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赵强发现,其他孩子更加有天分,女儿刚能把10个数字写好时,她的一些同学却已经进行四则运算的训练了。赵强才知道,这里的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也上过培训班,不过他们跟女儿不一样,很多孩子学了数学、英语和拼音。
由于班里学生普遍水平较高,老师的进度也随之加快,每天的作业量很大。才上一年级,女儿就经常晚上将近10点才能完成作业。
本来很自信的女儿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家里的笑声也明显减少。
赵强不得不减掉女儿那些显得不太有用的兴趣班,第一个减掉了女儿已经坚持了好几年的主持训练。
现在女儿已经上二年级了,却迎来了据说比“小升初”还重要的“二升三”。
很多北京的小学生家长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超常儿童培训基地。这个基地聚集的孩子数学特别好,多半在“小升初”时会非常抢手,能同时收到几所名校投来的“橄榄枝”。
“女儿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在为考这个超常儿童培训基地做准备,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赵强说,虽然知道女儿的特长不在数学方面,但他无法抗拒让女儿去试一试的心理。
“万一女儿在这方面有潜力怎么办?”赵强对女儿报的兴趣班进行了调整,结束了坚持了4年的舞蹈和唱歌班,保留了钢琴班,并增加了奥数班。“女儿在艺术方面有些天赋,给她保留钢琴既符合她的特点,也能在今后的升学中派用场,奥数必须学,无论怎样升学时都用得上!”赵强说。
就这样,赵强亲手把曾经让自己和女儿引以为豪的特长训练放弃了。“我们是真想给她留着呀,可是,孩子太累了。以前只上感兴趣的兴趣班,女儿很开心,现在感不感兴趣的都要上,我们不仅觉得时间不够用,女儿也很不开心,只能减,而且只能减那些对升学没用的。”赵强说。
在赵强看来,对女儿的素质教育已经终结了,现在他逢人就劝,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特长就得抓紧,越早培养越好,还能让孩子多快乐几年,等上了学一切就都得围着升学转。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就靠这几年了
由于“小升初”的巨大压力,孩子们的本领越来越类似,奥数+外语+一项技能(乐器、美术、科技),不少有心的家长不约而同地响应着赵强的呼吁,把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提前了。
最近,每到周末薛艳就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把健健留给丈夫。因为丈夫休息日喜欢打高尔夫球,她是想用这种强迫的方式,让健健接受世界上公认的绅士运动的熏陶。
健健在同龄的孩子中个头算是高的,再加上浓眉大眼,体格健壮,谁见了都会夸上两句。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健健在学前班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常会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而且脱离了以前在大学校园中的幼儿园,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前班同学也让健健沾染了一些不太好的习气。
以前薛艳每天带着健健在院里玩儿都非常省心,校园里有不少可供孩子们游戏的场所。薛艳每天只要选好了地方,自己在一边看书就行了。但后来,薛艳没有这么悠闲了,通常是她刚坐下没两分钟,就听见有小朋友哭着跑过来说:“阿姨,健健抢我的玩具了。”刚处理完没多久就又有小朋友过来告状,说健健欺负他了。
身为老师的薛艳对健健的成长只有一个目标:成长为一名绅士。
于是,她把健健刚刚学了两个月的打击乐停掉了,换了一个围棋班,希望健健能安静下来,后来她又惊喜地发现丈夫的爱好是地地道道的绅士运动,便要求他尽量带着健健。
“我当这么多年老师了,深深知道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绝不仅仅凭学校里的成绩。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有怎样的做事方式更重要,所以我一定要按照绅士标准要求孩子。”薛艳说。
薛艳深信中国的一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能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关键在7岁之前”,薛艳决定,要抓紧时间让儿子尽快“绅士”起来,否则上了学就来不及了,也没时间了。
不知道孩子到底有什么潜能所以大海捞针
有些家长则不像薛艳这样目标明确。
4岁的熙若在一所音乐艺术幼儿园上小班。她的父母在加拿大工作过,很欣赏西方人的教育方式,回到中国后,又担心西式教育耽误孩子,所以异常痛苦,不知道对孩子应该松还是应该紧。
还好,西方家长早有共识的“关键期”理论在国内也很有市场。
于是,夫妻俩便给孩子寻找了起来。
“3岁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自己在家基本保持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每个周末还带孩子参加小区会所的一个‘故事汇’,让孩子听老师讲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熙若的妈妈小蒋说。
“3岁还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奶奶是大学音乐系的老师,所以钢琴就交给奶奶了。”除此之外,小蒋给熙若报了一个舞蹈班,每周上两次课。
“3岁还是孩子数字、数学发展的关键期。”小蒋谈起理论来如数家珍。他们在家布置了一个小超市,平时和孩子互换收银员和顾客的角色,不停地在家里买来卖去,还特意做了很多钱币,各种东西的标价都有零有整,小熙若每天要在这个超市中进行很多次计算。
另外,小蒋说5岁前的孩子对色彩有强于成人的敏感,因此,他们还给熙若报了一个美术班。
当然像一些强身健体的游泳班、网球班熙若也都要上。
一下子学这么多东西孩子能消化得了吗?
“谁能那么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天赋?不给她创造机会她也表现不出来呀,要真把孩子耽误了那才是损失呢。”
于是,家长们开始“大海捞针”,把能给孩子报的兴趣班都报上,既开阔孩子的视野,也碰碰运气,没准能一下子捡一个某方面的“天才”呢。
“我的同事中,只要孩子在上幼儿园的,基本都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我们是报得最少的。”煜涵的爸爸王先生说。
不少教育专家曾警告,教育最忌拔苗助长,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即使存在“关键期”,每个孩子也是存在差异的。
但不少家长是等不及孩子慢慢成长了,更等不及孩子的特长在生活中自然显现。“我们现在就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高度浓缩的环境,她是个苗子,我们在密切观察她栽培她,决不能耽误孩子。”熙若妈妈小蒋说。
小蒋生于1978年,是在应试教育中长大,同时耳边又充斥很多对应试教育批判声音的一代年轻父母,“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出国就是不希望孩子再受应试教育之苦。”她是因为父母身体不好才回国的。
年轻一代的父母已经成为当前早教市场上的消费主力。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3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晚了两天。”确实,他们比谁都更加渴望让孩子远离应试教育,但他们却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毒害,就连他们在逃离应试教育的方式上也能嗅出一点儿应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