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
星期

训练营戒网瘾酿家庭悲剧
市场混乱让家长进退两难

本报记者 白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13    [打印] [关闭]
    8月12日一整天,邓飞过的每一秒都因为等待而变得漫长。今天是他儿子邓森山尸检结果出来的日子。下午4点半,他声音低哑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结果出来了,但我们还没看见,很焦急。”

    8月1日下午,16岁的邓森山由父母带至“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报到,参加了“戒除网瘾”训练。10个多小时后,8月2日早晨,原本身体结实的他,变成了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

    12日傍晚,广西南宁市公安局江南区分局副局长王铭军告诉记者,今天出来的只是病理检验结果,并非正式的尸检报告。下一步法医将按照程序,综合其他情况,正式出一个鉴定结论,并尽快公布。

    尽管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训练营因未办理合法手续被取缔,但邓飞的丧子之痛,无法缓解。

    据了解,中国有1100多万青少年网民面临“网瘾”问题,全国各地都有“治疗网瘾”的机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部门给出“网瘾”的定义和治疗方法,而一些孩子轻易地就被判定为“网瘾”少年,被心急的家长花钱送去各种戒网机构“试试”,最终,一些孩子出事了。

    孩子上网成瘾与家庭密切相关

    把邓森山送进训练营,孩子是不情愿的。“孩子不喜欢那里,我当时要是听孩子的话就好了……”邓森山死后,邓飞说,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遗憾”。

    在对网络和“网瘾”问题的认识上,家长的想法往往从一开始就和孩子不同。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近日在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以下简称“临沂网戒中心”)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近200名家长中,超过8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上网;近半数的家长认为,网络就是造成孩子“网瘾”的原因。

    “其实,孩子上网成瘾与家庭内部状况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博士赵春梅说,大部分孩子在成为“网瘾少年”之前,就存在一定的焦虑和痛苦,或者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孩子的情绪安全遭到破坏,才会上网去寻求某种解脱。

    赵春梅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家庭关系与孩子玩电子游戏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父母冲突、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孩子玩游戏的影响非常明显。父母冲突性质越严重,孩子的情绪安全越差,不仅容易游戏成瘾,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也越高。同时,孩子感知到的亲子关系越差,也越容易游戏成瘾。而且,家长惩罚得越严厉,孩子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也越高。

    赵春梅指出,家庭关系不好会让孩子内心恐惧、焦虑;有时家长对孩子关注太多,让孩子觉得时时受控制,也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网络交流会让孩子有归属感、温暖感,孩子很容易沉溺进去。

    然而,多数家长并不认为自身有问题。在临沂网戒中心的调查中,只有29%的人觉得孩子患上网瘾有家庭因素。关于“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的多选题数据显示,尽管大部分家长认同家庭教育和心理沟通,但43%的人也认为军训、行走等身体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有效。此外,也有29.17%的家长认为电击治疗最有效。

    被忽视的早期心理问题

    “以前说看电视害孩子,后来说是录像厅害孩子,再后来说游戏机室害人……其实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替罪羊’出现。现在,只不过网络成为最新平台,问题的根源还在家庭上。”赵春梅说,多数家长察觉不到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只有等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或不愿上学时,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这时,带着孩子去“试”各种“戒除网瘾方法”。

    但是,一些打着“戒除网瘾”招牌的机构一般不去判断送来的孩子是否构成“网瘾”,只是收钱就予以“治疗”。有人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与患者聊天,有人把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军训”,有人用精神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一个曾去过两家以上网戒机构的少年表示,自己曾因“不听话”,被夹在只容一人屏息侧立的两堵墙之间关禁闭。还有人因军姿站不好,就被棍子打,还有各种精神折磨。他说,自己有时欲哭无泪。

    家长也很委屈,认为自己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才四处寻求解决之道。一位母亲告诉记者,为了治“网瘾”,她带孩子去过各种医院,也看过专家门诊。孩子回来撇撇嘴:“不过是多了一个班主任,叨叨了几句。”因此她觉得“一般医院效果不好,一定要去专业的网戒机构才行”。

    另一位王姓父亲考察了几家知名网戒机构后,选择了一家包含电击治疗的。因为他发现,“有的地方太散乱,孩子白天没事就玩沙子,不像话。这家机构孩子都穿迷彩服,整齐划一,锻炼身体,看着就正规。”

    专门从事网瘾治疗的心理医生许雷霆表示,目前国内熟悉网瘾心理治疗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医生仅对孩子进行开导,一旦孩子回到原有的环境,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同时,一些心理治疗技术没有得到理解。比如沙盘投射测验,让孩子想到什么就摆出来,借此了解孩子一些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每一次摆放方式的不同,都能投射出孩子的变化。但这样的技术在一些家长看来就是“堆沙子”,无法理解。

    因此,大多数“网瘾少年”的足迹令人惋惜:早期,这是一种因经验不足或认知不够而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一旦到达某个“临界点”,又很容易被扣上“网瘾”的帽子,再被送去各种网戒机构,接受心理、身体上的各种“实验疗法”。

    家长无从选择

    邓森山出事后,媒体多称呼他为“网瘾少年”。但他的家人觉得,邓森山还不至于有网瘾,也没有出现不愿上学的现象,只是有点喜欢上网罢了。邓飞说,当初他们带孩子去训练营,只不过是因为“假期没事,不要吃了饭就玩游戏,去训练营锻炼一下也好”。

    最直接的诱惑是,“电视台的广告说得那么好,孩子穿着迷彩服列队向前走,家长和孩子抱头痛哭,特别感人……”邓飞说。

    当然,这家号称可以“戒除网瘾”的训练营,不会拒绝“非网瘾少年”邓森山和邓飞缴纳的7000元学费。

    中国青年网络协会会长郝向宏指出,根据最新的互联网报告,中国现在有3.38亿网民,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有网络成瘾的倾向,1100多万青少年网民有“网瘾”问题,很多家长不仅无助,而且面对混乱的市场,难以选择。

    与此同时,网戒机构的宣传攻势也在铺开。在百度上搜索“网瘾”,弹出的前10条全是网戒机构的宣传。上面写着“轻松愉悦摆脱网瘾”、“省‘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基地”,还有一家写着“卫生部主管业务单位筹建”等字样。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