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馆:“德中同行”的新台阶
据新华社上海8月12日电(记者吴宇 潘旭)3500名大学生,竞争大约200个讲解员岗位;在半年时间里,接待800万人次左右的参观者。
这就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对中德两国大学生独特的吸引力;也是德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规模最大的一类外国自建馆,给自己的一个“高定位”。
司空见惯的“第一”
第一批接手展馆地块的国家,第一批奠基的自建馆,第一批实现封顶的自建馆……对占地6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欧元的德国馆来说,“第一”似乎已司空见惯。
彼得·克罗伊茨贝格说:“德国馆的预算没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诸多参与的德国企业也没有一家退出。德国馆的建设完全在按时间表进行。”
实际上,在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下,德国馆7月8日的封顶日期,比进度提前了两周。德国展区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强调,世博会事关国家形象,当倾力而为,更别说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文如其人,馆如其人
德国馆是一座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现代建筑,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这件区别于其他展馆的“外衣”,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
值得称道的是,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可拆除回收再利用,充分显示出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思维逻辑。
德国馆还有第二件“秘密武器”,即悬挂于“城市动力之源”展厅的一颗金属球。这颗金属球直径3米、重达1吨,外表安装了40万个发光二极管。当数百名参观者统一发出呼喊,金属球便随着喊声来回摆动,分贝越高,摆动幅度越大,进而球体表面变幻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映照着观众兴奋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