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需要破解的谜思
胡总书记的谈话发表半年以来,台军一些退役将领先后以私人身份访问大陆,两岸的退役将领也首度在高尔夫球场上一比高低,黄埔同学的后代们也开始了续接先辈们的同窗情谊,这都为而后的军事交流做好了先期铺垫。
但军事领域毕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必须经过授权,仅通过私人方式可以促进感情交流,但难以有效地达成军事互信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与两岸经济交流相比较,两岸军事交流相对滞后;与大陆以各种方式接待台湾退役将领的开放程度相比较,台湾方面相对滞后。人们曾给予热切期盼的“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两大谜思需要破解:
其一,建立军事互信是否必然是台湾的“票箱毒药”?
台湾年底面临着县市长选举问题,三年后面临着马英九能否连选连任的问题。因此,台湾有些人生怕现在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会使国民党戴上红帽子,戴上“卖台”、“投共”的罪名,会在选举中失分。这种顾虑不无道理,毕竟台湾国民党的一举一动受制于岛内其他政治势力,特别是“绿营”的掣肘。
但是仔细分析,岛内政治生态相对稳定,从2008年10月,岛内“陆委会”公布岛内民众对统“独”问题的民调结果可以看出,主张“急独”的占6%~14.8%;主张“急统”的占1.5%~2.1%;主张“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独立”的与主张“急独”的民众之和为22.4%~27.3%;主张“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统一”的民众与主张“急统”的民众之和为6.2%~12.2%;主张“永久维持现状”的民众占20%~25%。由此看来,主张“急独”的远远大于“急统”的,主张“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独立”的远远大于“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统一”的,甚至大于“永久维持现状”的。这些人的“台独”立场一时半会儿不会有根本改变,需要做长期、耐心的争取和转化工作,他们不会因为台湾当局不与大陆“和谈”而转变立场。如果国民党把胜选的希望寄托在迎合、迁就这部分人身上,那在未来的选举中败选是意料之中的事。
因此,国民党在充分认清“台独”势力还很有市场的同时,更要看清他们充其量也就在30%~40%,国民党尚有60%左右的“有为空间”,其中10%左右是铁定会支持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另外50%的人只要晓以利害,也有可能支持这一举措。毕竟,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一个双赢之举,对两岸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关键是要做工作。这也是对国民党执政能力的考验,权力是什么?就是要求别人干什么,或者引导别人干什么。能力是什么?就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本事。如果国民党连这最起码的能力都丧失了,那么它在未来的选举中胜选的机率,就要大打折扣了。
其二,建立军事互信是否必须事先设限?有人认为,建立军事互信,大陆必须首先调整军事部署。殊不知,这样不仅不会促成军事互信,反而毒化了探讨军事互信的气氛。我个人认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要有几条原则。第一,大陆是否调整军事部署,要根据自身的安全需求,独立自主地决定,而不能由他人施加压力。不错,台湾方面有民意压力,但是大陆方面也有民意压力。应该将心比心,不能强加于人。第二,是否调整军事部署,是谈判的议题,而不是前提。两岸尚未签署和平协议,仍处于法理上的敌对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军事部署?第三,军事调整应该平等、互动。大陆调整,台湾也应该调整,如果台湾方面仍以大陆为假想敌,部署兵力、进行军事演习、采购军事装备,特别是维持与美国实质性的军事同盟关系,而美国又以中国大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陆单方面调整军事部署?因此,双方都应该拿出诚意来,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起码要先谈起来。
两岸军队历尽风雨坎坷,同源于黄埔、北伐,分镳于“4·12”血案,携手于抗战御侮,鏖战于内战纷争,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以大视野来看台海问题,以大智慧来处理台海问题。
台海太小,难展我中国军人文韬武略之大智大勇,让我们跳出狭隘的地域概念,还我以叱咤风云的中华大舞台。
军事视野太窄,难容我中国军人之博大胸怀,让我们跳出单纯的军事视野,还我以“上兵伐谋”之兵法精髓。
一万年太久,难了我几代人统一夙愿,让我们跳出消极等待的心态,给全世界一个惊喜,给全世界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