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9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专版
西工大人的大飞机情缘
2009-08-14

    从紫金山麓到古都西安,昔日“华航”西迁,其前辈先贤扎根祖国西北,坚守“航空报国”理念,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铸就新中国航空教育的伟业。从烽火连天的旧时代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今日西工大人矢志不渝,薪火承传科学发展,英才辈出翱翔蓝天,见证了中国航空科技艰难曲折而又壮丽辉煌的发展历程——从参与大型飞机“运10”的成功研制,“航空界四君子”联名上书邓小平阐述发展干线飞机的紧迫性,到再度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任务,西工大人与祖国的大飞机结下了深厚的世代情缘——

    拓路苍穹 为新中国的航空开路奠基

    “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毛泽东

    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当人类实现了对蓝天最初的憧憬后,承载着人类梦想的飞机却被卷入了战争的硝烟。“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世界上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昭示世人,飞机是一种战略性产品,任何一个希冀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在提高其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都不能不力图抢占航空工业的制高点。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祖国。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新中国将怎样守护祖国的蓝天?

    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范围较大的调整。旨在适应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1952年中央做出战略决策,将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大著名高校的精锐航空工程系迁出合并。同年10月8日,见证和承载新中国强国梦想的中国航空教育高等学府——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

    我国航空高等教育事业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一批青年才俊怀抱航空报国理念远渡重洋,分别赴美、英、意、法等国留学深造,掌握当时最先进的航空理论知识。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航空教育最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大、交大和浙大这三所大学的航空工程教育均始于上世纪30年代。留学美国的教授罗荣安是中国航空教育的先驱,也是南京大学航空系的创建者。留学意大利的教授曹鹤荪被任命为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代理主任,成为交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系主任,时年仅30岁。留学美国的教授范绪箕受命筹建浙江大学的航空系,他自行设计并动手建造的3英尺低速风洞,今天仍然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共培养了600多名航空人才,占当时全国培养航空类人才总数的一半以上。以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1985)入选的人物条目为例,除华东航空学院教授季文美、黄玉珊、王宏基、杨彭基、范绪箕、曹鹤荪、梁守磐7位外,还有各届校友徐昌裕、黄志千、徐舜寿、张阿舟、陆孝彭、虞光裕、马明德、罗时钧、庄逢甘、顾诵芬等共17位,占国内航空航天教育家、科技专家入选全书人物总数的45%。另有9人获院士或双院士称号。

    南京大学的“追求真理、止于至善”传统,交通大学的“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特色,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在华航得到继承光大。三所大学的优异资质和优良传统赋予华东航空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

    基于国防工业布局,国务院认为,西安作为国防工业基地,需要有一所航空院校与之相匹配。时任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寿松涛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主动请缨西迁。1955年6月8日,高教部正式决定华东航空学院西迁。同年9月,胜利完成西迁任务后的华东航空学院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从此,一所以航空为主、从事国防科技的高等教育学府在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巍然耸立。华航西迁,对在西北形成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生产、教育、科研三结合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1957年10月,西安航空学院与享有盛誉的高等工业学院——于1938年由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合并,正式创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春夏之交,驰名中外的军事名校“哈军工”麾下的空军工程系整体迁并西北工业大学,军工加盟,西工大如虎添翼。“三校汇流”归于“国防建设”和“西北建设”。“三强联手”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从此,西工大的前辈先贤们承载光荣与梦想,牢牢扎根在祖国的西部,开始了荜路蓝缕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历程,为铸就今日以领航中国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为鲜明特色的西工大奠定了基础。

    西迁的华航成为今日西工大航空学院的主体。一代名师季文美、岳稢毅、黄玉珊、陈百屏、王宏基、罗时钧、王培生、陈士橹、戴昌辉、王适存、杨彭基、谢安祜、许玉赞、杨庆雄、杨南生、胡沛泉、赵令诚、刘千刚;航空史学专家姜长英……他们均系中国航空学科的开创者和中国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他们将永远镌刻在西工大的史册上。

    追根溯源,西工大的航空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始终站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可谓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人才辈出,为国家航空事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英才——航空界著名的西工大老校友:张阿舟(“航空界四君子”之一)、徐舜寿(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黄志千(中国高速歼击机之父)、顾诵芬(歼-8设计之父、两院院士)、屠基达(主持设计初教-6、歼教-5、歼-7M,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拓路苍穹,为新中国的航空开路奠基,功勋卓著,将永远名垂中国的航空史册。

    物换星移,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历史记忆中,某些时刻因其注定不朽而散发着永恒的光彩。拥有70余年校史的西工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和民族崛起腾飞的见证。

    冀望蓝天 为中国航空腾飞蓄势聚才

    春夏时节,当你步入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倘若你是从东二门走进教学区,沿梧桐繁茂的教学北路往西,你能即刻感受到西工大的第一特色“航空”,因为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一座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银色大楼——航空楼。在晴朗的日子里,银白的楼身反射着耀眼的光芒,仿佛一架展翅欲飞的巨型战鹰,携着人们的遐思飞向碧蓝的高空。驻足航空楼前,你会突然心生一种冲动,一种翱翔蓝天的强烈冲动。西工大的航空学院就在这幢大楼里。

    西工大航空学院由原飞机系和民航工程学院于2004年合并而成。飞机系前身是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民航工程学院1994年经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和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组建。由此可见,航空学院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在中国航空科技与教育领域里独领风骚;又因西工大一直坚守为国防服务的办学理念,其航空学院才得以像一架战机穿云破雾,一飞冲天。

    现在的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器设计工程系、综合技术及控制工程系、流体力学系、航空结构工程系和民航工程系等5个系,覆盖13个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学科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飞行器设计学科和固体力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拥有飞行器设计、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硕士点和9个博士点。是全国一流的学科,也是西工大的骄傲。

    1958年,西工大艰难地开始了自己的飞机研制工作。“延安一号”是首架由西工大独立设计和制造的飞机。同年3月开始草图设计,12月试飞成功。“延安一号”标志西工大人迈上独立设计制造飞机的道路。

    提到西工大,有两个纪录令人骄傲:西工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西工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地效飞行器。西工大无人机事业始于1958年,迄今已研制成功20多个型号的系列无人机,生产各型无人机5000余架。5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使我国无人机研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文革”期间,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影响和破坏。然而,西工大飞机系的教师依然痴心不改忍辱负重,执著坚守航空报国理念,为蓝天奋飞蓄势聚才。“文革”十年,西工大飞机系的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多项航空工业急需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如Ⅱ型炮射小靶机、GC-11高强度钢等都填补了当时国内行业内的空白。

    改革开放后,西工大航空学院栉风沐雨,搏涛击浪,从模仿试制到自主开发,不断创新,实现了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快速跃升。

    追溯历史,西工大与中国大飞机可谓源远流长。

    有人说,20世纪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三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1909年冯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上天;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起飞。

    1958年7月26日,青年空军军官于振武登上“歼教-1”,驾驶着这架银白色的飞机轻盈地飞上蓝天,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凝聚在“歼教-1”上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理念,不仅影响着过去,还启迪着现在。而“歼教-1”就是在西工大校友、时任中国第一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带领下由我国自行设计成功的。为此,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

    1970年8月,在上海郊区,中国开始了一项代号为“708”的工程——自主研制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来自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研制任务,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还未来得及排练就被历史匆匆推上舞台,成功演奏了一首壮美的英雄交响曲。1980年9月26日清晨,上海北郊机场,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迎着灿烂的朝霞直冲云霄,其高大机尾上闪耀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个醒目的红色标记“Y10”。运10曾七次飞越世界屋脊——“空中禁区”,飞抵西藏拉萨,其性能之优异可见一斑。谁能说它不是中国航空人的骄傲?!

    20世纪70年代,西工大有两位教授参与了我国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的自主研制,他们就是我国航空界首屈一指的结构强度专家黄玉珊教授和付祥炯教授。当年西工大担任“运10断裂力学课题组”组长单位,清华大学为该课题组副组长单位。付祥炯教授回忆当时的研制工作时说:“运10已经搭建了很好的自主设计平台,它是我国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百吨级冲刺,它的研制是个充满创意、兼容并蓄的创新过程,其技术的难度和试验的规模,有不少至今仍保持首创的纪录。它具有永远的实践意义。”

    西工大校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型号第一任总设计师、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原总设计师吴兴世,西工大校友、中航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唐长虹,当年也参与了“运10”的研制工作。提起“运10”,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全程参与运10研制的吴兴世感慨良多。他概括“运10”有三大不能忽略的创新:“第一,从方案上,满足需求,具有前瞻性,至今仍是大型喷气客机的主流设计方案;第二,成功突破前苏联的技术体系,起步向民用飞机国际先进技术体系转变;第三,运10首次大规模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式跃进,为我国航空工业后来的技术进步打下重要基础。”

    歼-7系列战机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单座、轻型、两倍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其改型众多,其中多个型号的设计研制渗透了西工大人的心血。20世纪80年代,西工大发挥技术主导优势,由沙伯南教授领导的团队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歼-7E型飞机。沙伯南教授提出了国内首创的双三角翼气动布局。为了完善这样的全新布局,飞机系几乎所有的博导都参与进来,进行了10000多次风洞试验,为各方面性能的计算提供了有效参数。目前该机作为我国空军主力机种已装备部队300余架,其优越的性能使其成为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队机长达20年之久。歼-7E充分体现了西工大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航空业内的一些专家,把1986年7月30日视为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天,有“航空界四君子”美誉的沈元、季文美、张阿舟、胡溪涛联名上书邓小平,在《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一文中,四位专家从交通运输发展、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等角度,阐述了发展干线飞机的紧迫性。四君子之一季文美是西工大时任校长、中国著名工程力学专家,张阿舟则是西工大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任校长。

    1988年,中国与德国MBB公司合作的MPC-75项目,使正处于由仿制向自主设计过渡的国内设计师第一次触及到“现代民机设计思路”。西工大的第一个洪堡学者、飞机系教授诸德培由中航总公司任命,担任MPC-75项目中方总设计师。MPC-75项目是全面提升我国商用飞机研发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与商用飞机相配套的技术转让成果,令国内搞商用飞机研发的人耳目一新:“那种感觉就如同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

    1989~1992年,中方按照飞机设计8个方面、32个专业系统组成176人的专业队伍前往德国,完成技术转让合同涉及的转让内容。最终,MPC-75项目由于国内做出研制干线飞机的决定而被终止,但项目所形成的2600万马克的技术转让合同确是空前绝后的成果。至今,仍在国内进行商用飞机研制的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年经过MPC-75项目培养出来的——西工大校友、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唐长虹,西工大兼职博导、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等,正是经历了运10、MPC-75等重大项目的锤炼才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今日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总师的重任。

    2006年12月29日,历经18年秘密研发的歼-10战斗机“惊艳”亮相,作为在未来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实施战役突击的战略性武器,歼-10的一飞冲天,标志着中国空军从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成功跨越。歼-10工程荣获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30多位受到特别嘉奖的功臣中,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占了11位——总设计师宋文骢、双座型总设计师杨伟、总工程师薛炽寿、试飞总师周自全、试飞英雄李中华等在用智慧和汗水共襄“猛龙”的腾飞中,向祖国交上了一份令母校自豪的答卷!

    2008年11月28日,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在上海成功实现首飞——这是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ARJ21-700飞机也是我国第一架外销欧美发达国家的民用涡扇支线飞机。因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先进的性能设计,该飞机自研制以来就受到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极大关注,首飞前国内外订单已达208架。中国民机正意气风发地登上世界舞台,必将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

    ARJ21-700在中国自主创新的巍巍丰碑上又一次镌刻下中国民用航空人探索未知、挑战自我、勇于超越的纪录。西工大校友陈勇(ARJ21-700现任总设计师)、吴兴世(ARJ21型号第一任总设计师)等又一次从美丽的蓝天为母校带回巨大的成功喜悦!

    西北工业大学几乎与中国航空同行。西工大一直以来都是牵头承担国防重大工程项目或国家重大专项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西工大人几乎参与了代表国家水平的所有机种、机型的研制,例如歼击机系列的歼-5、歼-6、歼-7、歼-8、歼-10,运输机系列的运7、运8、运10、新舟60、新舟700,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的研制等,它们记录了西工大与中国航空事业的世代情缘,也是几代西工大人立志航空报效祖国的见证。西工大正是在参与各种军用和民用型号飞机的研制中,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关键技术的攻关中,锻炼了队伍,储备了技术,积累了成功的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航空科技的杰出人才。西工大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追梦九天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

    “让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意志,不仅必须做,而且一定要成功。我坚信,这一天终会到来,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温家宝

    “枭龙”腾空、“猛龙”冲天——“龙”行九天,这是中国航空界扬眉吐气的时刻!随着这两架战机的公开亮相,我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了世界。

    2007年2月26日,一则新闻传遍世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大型飞机”研制正式立项——中国自主研制大型飞机,意味着中国走向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从中国古代风筝到当代各式先进战机,中华民族对蓝天的探索从未停止。新中国几代航空人的执著坚守与蛰伏蓄势,就是为了要承载华夏巨龙腾飞希望之梦,开拓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强国之路。如今,中国航空人终于真正迎来了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春天,怎能不令西工大人欣喜若狂?!

    2008年5月11日,被称为“大飞机公司”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隆重揭牌——建设创新型国家标志性工程的中国大型客机研制项目正式启动,承载几代航空人梦想和全球华人期待的“大飞机”将从黄浦江畔飞上蓝天。

    就在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周年之际,首款国产大飞机揭开神秘面纱。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据大飞机制造方中国商飞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陈进透露:国产大客机首款飞机正式命名为C919,标配168个座位;C919初步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务院;首款大飞机计划于2014年首飞,2016年适航取证。

    人们再一次看到西工大的校友成为航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张庆伟(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郭博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陈迎春(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吴兴世(曾任干线飞机型号总设计师、中航商用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周贵荣(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赵越让(中国商飞公司适航管理部部长)、吴跃(中国商飞公司项目管理部部长)……他们在中国“大型飞机”这一伟大战略工程中挑起了大梁;这也意味着中国航空的壮丽事业后继有人!他们的故事必将谱写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曲壮歌!

    西北工业大学在“大型飞机”这一振兴民族的伟大工程中,承担了几十项重大研制任务,为大飞机提供了关键技术的支撑,为C919初步设计方案的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70多年的办学历程,西北工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特色,铸就了突出的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构建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成功的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实践经验和重要成果。近年来,西工大坚持以“突出‘三航’特色,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国家科技战略发展为己任,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研究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和集成创新的科研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的论证和科研攻关任务,努力为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水平。

    为抢抓机遇,西工大特别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长为负责人的“大型飞机领导小组”,举全校之力,组建近百人的大型联合攻关团队,积极承担项目研究。学校特别设立了大飞机项目科研专职管理岗以便统筹协调。学校特批10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大型客机研究启动经费,学校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为大飞机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西工大航空学院的精英团队、骨干教师和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一心投入“大型飞机”重要项目关键技术的攻坚,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

    “大型客机JET-B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在西工大航空学院,笔者采访了该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宋笔锋。他是参与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的航空专家之一。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中国商飞640所牵头的“大型客机总体方案设计”项目中的诸多重要研究课题。

    “中国商飞公司640所和中航一飞院是我国研制大型飞机项目的总体设计单位,研发实力雄厚、战果辉煌,又拥有丰富的型号设计经验,由这两家挂帅我们充满信心!”提起“大型飞机”工程,宋笔锋侃侃而谈,“让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的意志和民族的梦想,同样是西工大几代航空人的梦寐以求。今天,千载难逢的机遇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这可真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无论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险,也无论有多么大的挑战,我们都必须面对、勇于担当。善于打硬战正是西工大人的本色啊!”

    截至目前,西工大已经在“大型飞机”工程研制中与“640所”和“一飞院”合作或独立承担了34个项目,均属于关键技术项目。

    “参与大型飞机项目研制,一方面是为大飞机做贡献;另一方面就是想锻炼队伍,提升技术,促进航空拔尖人才的培养”。宋笔锋坦言,“我希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大飞机的项目中来,和大飞机一起成长,为未来大飞机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的确,高校科研队伍的加盟,对大飞机工程来说可谓一箭多雕。这正是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张庆伟“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智”研发大飞机战略思想的体现!

    西工大拥有“绝对王牌”。“首先是人,航空学院拥有几十个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人员稳定的朝气蓬勃的年轻科研团队;主要学术带头人均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基础研究扎实又颇具型号设计经验,‘身经百战’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可谓水到渠成。”宋笔锋如数家珍,“其次,西工大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经过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其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都得到了大大加强和提高。借助这两个平台,西工大可以为大飞机做很多事情。”

    近年来,西工大航空学院在翼型、机翼、气动布局、总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西工大已建成的NF-6风洞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其实验效率是常规风洞的20倍,流场品质好,实验准确度高,可以更真实地模拟大客的飞行状态,能进行大客的翼型、机翼和全机的气动力实验。此外,拥有亚洲最大的NF-3低速翼型风洞,它是国内增升装置实验能力最强和最有经验的,可以进行大客的增升装置实验。“这两座风洞可是西工大的一大宝贝啊!”

    谈到这儿,宋笔锋爽朗地笑了。

    宋笔锋参与了大客总体方案设计的论证工作。他主持的项目,在大客的低阻/高舒适性机身设计和总体布局的精细化设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应急撤离与仿真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已在大客的方案中得到具体实现。

    “大型客机超临界机翼设计和增升装置设计”团队

    国人皆知,“翼型及机翼的气动设计”技术是国外对我国实行严格封锁的核心科学技术,封锁排行仅次于核技术,其“核心级别”可见一斑。

    西工大的第一个洪堡女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正红,采用新的机翼设计理念及翼型精细化优化设计方法,完成了6付翼型的设计。其翼型、机翼的设计,经大客联合工程队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高度评价。已签订的“翼型及机翼的气动设计”项目是国内三家主要承担团队之一,也是大客联合工程队认可的独立承担“翼型/机翼设计”的唯一高校团队。

    操纵如此核心技术的专家,竟是一位优雅温情、天生丽质的女性!在西工大航空楼高正红教授的办公室,笔者倾听了这位声名显赫的女航空专家的心声。“西工大既是我的母校又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它给了我梦的翅膀、飞的力量,让我在航空领域自由飞翔……”高正红深水静流、娓娓道来,“选择了航空就意味着奉献,无论多苦多累多难,值啊!事实上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很幸福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从中获得了难以言喻的快乐。”她开怀一笑时,犹如一泓清溪在笔者的耳畔淙淙流过。

    高正红谈起支撑她干了半辈子航空的蓝天梦和强国梦,让笔者看到她心中绽放着一朵绚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触摸到她静若止水的生命中潜藏着的“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风骨。坚硬的理性和诗意的浪漫竟如此和谐完美地融合到她的骨子里。透过敞开的心扉,笔者看到高正红宁静而明净的心空,犹如蓝天般辽阔而高远。“飞机是靠机翼飞上蓝天的,而不是靠动力推上蓝天的,它与火箭有本质的区别。飞机要飞得安全、经济、舒适、环保,关键就在于机翼,对大客的机翼要求更高,这就是机翼的设计为什么占据飞机设计的核心所在了。”高正红平静地说,“有人说机翼决定了飞机的灵魂和气质,因此机翼的设计是技术也是艺术,永远处在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对它的追求永无止境。”

    机翼承载的内容很多,技术要求的难度很大。经过多轮专家的考核、评估后,确认西工大的翼型设计能力是最强的。“当最终拿到大飞机‘翼型及机翼的气动设计’项目时,我感到压力很大、担子很重,但我的团队对此充满了信心。”高正红略作思忖后说道,“西工大教师特别能攻关、西工大学子特别受欢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工大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成功。西工大的优良传统(包括‘公诚勇毅’校训、‘三实一新’校风)成就了西工大师生健全的人格,而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让西工大师生受益终生。”在高正红看来,这就是西工大人能够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且占据行业领军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高正红团队首席成员白俊强教授的交流,令笔者频频感受到与一位纯粹学者的心灵碰撞。这位国防科技大学的高才生、航空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曾经取得一连串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在飞机翼型、机翼外形设计技术,三维民用飞机增升装置设计技术,全机气动力外形优化设计技术和气动力数值计算等方面,尤其显示出卓异的才能。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挺难的,没钱买计算机,分析一个状态往往要熬几天几夜。”回首创业阶段的艰苦岁月,颇具“王者风范”的白俊强只是淡然一笑,而既往攻坚克难的寂寞与艰辛仿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有多苦,相反,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我有幸遇到了良师华俊、刘千刚、张仲寅,师姐高正红、周洲;我适时抓住了航空人发展的诸多机遇,真刀真枪地参与了多种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所以我是一个幸运儿。”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自称敢“亮剑”的白俊强直言不讳地说,“我希望我的团队像冰山一样,低调说话高调做事。我永远只奉行‘求实’和‘创新’。”然而,白俊强所属团队的低调,丝毫也不影响他们赢得业内的良好口碑和高度认可。

    科研工作者的求索,很多时候像“西西弗斯的神话”,当千辛万苦爬上一个高峰,新的一段征程又在前方不停地招手。只是,对于一些敢于创新的真正勇者而言,每一段攀登高峰的过程都是不同的风景。追求路上的目标和方式在变,成功的境界也在变,不变的只是一颗创新发展永不停息的勇敢的心——这很像白俊强对机翼设计的追求。面对成功,白俊强称自己只是一个追梦者,一个幸运的追梦者。是的,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有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正是一次次不甘示弱、追求第一的自我超越,成就了白俊强这个志在摘取飞翼设计王冠的追梦者。

    “民用飞机抗鸟撞设计、分析与验证技术研究”团队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玉龙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飞机结构抗鸟撞设计与分析的研究和飞行器结构抗坠撞设计与分析的研究——这是目前高校牵头承担的唯一的一个民机预研项目。

    李玉龙是西工大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他曾去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到美国加州大学圣的亚哥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约翰·霍布金森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与国内外同行合作,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基金及工程应用项目的研究。在纤维增强混杂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抗坠撞设计、分析与试验验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与结构动态响应数值模拟与实验测试方法等诸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的有些研究成果已被推广应用,有些成果已应用于工程实际。

    日前,李玉龙拨冗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从西工大研究生院来说,为大飞机所做的主要事情是培养中国大飞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拔尖人才和发展型或战略型的航空人才。”李玉龙介绍说,学校已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博士培养已纳入公派留学生计划。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学校拟做三件事:一是为中国商飞公司办工程硕士班,并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商飞为实习基地,航空学院明年3月份将招收第一批工程硕士;二是与荷兰戴尔菲特技术大学正在谈“1+1”的培养模式,拟为商飞培养一批双证硕士学位研究生;三是为商飞定向培养研究生,进行航空科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此外,学校通过“111引智创新基地”(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引智创新基地)为大飞机做了很多事情。111基地不断邀请英、法、美等国家的航空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或赴商飞讲课,作学术交流,因针对性强收效显著。明年初,学校还将结合大飞机工程,与商飞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李玉龙教授主持的民用飞机抗鸟撞设计、分析与验证技术的研究课题,自2006年开始,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性成果。他对自己的团队三年多的研究进展甚感满意。“先前,国内民机的抗鸟撞设计研究涉猎的非常少,我们得补上这一课,因为它是大飞机适航取证必须要通过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李玉龙团队可谓“多管齐下”,还同时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着直升飞机的抗鸟撞设计,民机结构抗坠撞设计、分析与试验验证,民用飞机强度、刚度设计指南,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抗鸟撞设计,以及民机抗离散源撞击设计等项目的研究任务。

    “民航兴旺匹夫有责。对中国民机工业发展的强烈追求,是每个航空人的人生价值与使命责任。我们始终盼望着能够在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去实践、积累和拓展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能够踏踏实实地走完一个民机研制的全过程——中国的航空人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谈及参与大客研制的突出感受时,李玉龙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大飞机的设计已经真正开始了!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今天的参与者必将脱颖而出一批民用飞机设计的领军人物。”

    “大型客机飞翼布局方案可行性研究”团队

    结束对“大型客机飞翼布局方案可行性研究”团队负责人、西工大航空学院教授张彬乾的访问,笔者的脑海中不禁跳出四个字:“卧虎藏龙!”

    访问张彬乾教授前,笔者调阅了他的个人简历——1952年生,教授,博导,从事先进飞行器外形设计……汽车、建筑等工业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提出多种飞行器气动布局新概念……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激光——超声旋涡测量系统……

    瞄准世界民机发展方向,开展飞翼布局大型客机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占领技术制高点,为抢先/同步国外推出同类机型,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储备技术。这正是张彬乾团队承担的“大型客机飞翼布局方案可行性研究”的战略任务。目前,张彬乾团队已经完成飞翼布局概念方案的初步设计,是世界上首次完成的150座级客机飞翼布局方案,比常规布局的性能提高了约20%。在西工大风洞所在地的“红楼”,拿着一架飞机模型,张彬乾教授给笔者上了生动难忘的一课。

    “西工大承担的大型飞机项目都有突破性进展,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和战略远景规划。大飞机工程上马后,西工大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技术积累几乎都派上了用场。事实上,我是一辈子磨一剑啊!”张彬乾感慨地说。1985~1987年,张彬乾留学德国布伦瑞克大学,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德国航空航天协会理事长鲍里斯·拉斯卡教授。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飞机气动布局的研究,一坚持就快30年了。

    “一个单位的发展是这样,科研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这样。”张彬乾记忆犹新地说,“在我们这个团队刚刚组建的时候,姜澄宇校长就对我说了一句话,‘张老师,你不仅要把大事做好,还要想办法带出一批人。’”张彬乾教授做到了,目前该团队主要由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

    “目前,西工大的翼型、机翼设计和新概念布局设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我国飞机的总体设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要迎头赶上,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张彬乾坦率地说,“如何缩短缩小差距?那就是要谋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基于我国未来民用飞机发展需求,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民用飞机技术研究已刻不容缓。”张彬乾深谋远虑地说,“鉴于未来世界民机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采用跨越式研究模式,紧紧瞄准国际民机布局研究的前沿,跟上国际发展步伐,从非常规民机布局研究入手;另一方面对民用飞机研发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表现出她的实力和潜力,当今的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但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凸显出中国的力量,那我们就一定要有一支强大的航空力量,大型飞机专项正是振兴中国航空的标志性工程。因此,我们的目标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西工大人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承载腾飞梦想,共创卓越辉煌!

    2014,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神圣时刻的到来!

    (李小聪 吴秀青)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