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
延安:

永远的精神财富 不竭的力量源泉

新华社记者 张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17    [打印] [关闭]

    一切依靠人民,历史铸就延安精神

    8月的延安一片葱茏。延河水静静流淌,两岸柳姿婆娑;宝塔山巍然矗立,山下高楼成群。从南泥湾到杨家岭,从凤凰山到清凉山,车辆如流,游人如织。每一处红色胜迹,都让人驻足沉思;每一段革命故事,都让人凝神倾听。

     1935 年10 月至1948 年3 月,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这13年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领导指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13年里,延安经历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一系列策略原则。在这13年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局部执政实践,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盏盏小小的煤油灯,见证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齐佩良介绍,这种煤油灯,讲究的用铁皮制成,表面涂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简陋的直接用墨水瓶制成。由于高度不够,往往要支垫一个10厘米高的圆柱木座。每当夜幕降临,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及城周边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的土窑洞内,都射出一束束灯光,干部用它办公,学员用它学习。美国进步记者斯特朗到延安访问后感叹: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油灯虽小,照耀着一篇篇革命雄文的诞生。资料显示:《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著作,有112篇写作于延安时期,仅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就完成了40篇。

    油灯虽小,见证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资料显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毙伤、俘虏日伪军171.4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952门,机枪11895挺,长短枪682831支。

    油灯虽小,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投奔光明。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青年就达2288人。延安时期,仅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及12所分校,就培养出约10万名革命干部。

    延安市委书记李希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当时延安成为全国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成为全国民主的模范、抗日的堡垒、自由幸福的象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复杂环境中亲手培育的延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经过几十年的发扬光大,延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有一条幸福渠。这条6公里长的渠水,见证了军队与人民、党员和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

    为解决枣园村及周边群众灌溉难题,1939年8月起,陕甘宁边区政府派遣水利工程师丁仲文主持修建水渠,在军民共同努力下,水渠于1941年4月胜利竣工,使枣园附近10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和蔬菜连年丰收。

    1943年2月,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和群众代表拿着“为民谋利”的锦旗,带着年糕、米酒、油馍馍,向党中央祝贺新年。2月19日,毛泽东同志邀请枣园乡24位年过60岁的老人来做客,为他们集体祝寿。老人们激动地说:从前官府向我们要粮要草,又打又骂,不拿受苦人当人看待。共产党、毛主席真是我们庄户人的引路人,我们一定要搞好生产,支援前线。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延安南郊柳林镇一带,流传着两个大学生投奔延安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物,却诠释了同样的感召力量。

    为封锁延安,国民党部署了30万兵力,设置了5道封锁线,仅南面的第一道封锁线就筑有6300个碉堡,不少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身陷囹圄。1939年底,一位上海大学生来到延安南郊,从哨兵口中得知“这已是延安地界”。跪在地上捧起黄土紧紧贴在自己脸上感慨: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干净的土地了。

    2008年8月2月,已在广西理工学院任教的大学生叶伟强辞掉工作,来到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助理,带领农民搞养殖、建果园。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是战斗的土地;和平建设时期,延安是奉献的热土。

    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儿子杨民一家四代,情系枣园,奉献老区。得知政府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杨民与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孙女杨蕾促膝谈心:你是枣园的女儿,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延安工作、奋斗,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枣园。2008年9月,杨蕾通过组织的选拔,就任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武汉市委党史办研究员方城在延安学习参观后说,延安之所以被誉为“革命圣地”,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之“圣”: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之“圣”: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种至善至美的追求和洁白无瑕的人格所构成的崇高美,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冲破重重封锁来到延安。也正是这种魅力,感召着无数后辈英贤继往开来,投身共和国的建设大业。

    据新华社西安8月1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