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
漂在校园
每天早晨8时起床,12时到学校食堂吃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打场篮球,有时间到自习室去看书……看上去,这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吧,其实,这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小朱的“校漂”生活。小朱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因此也加入“校漂”一族。“校漂族”,指毕业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学校周围,漂流在原来就读的校园的人群,他们已经成为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殊群体。
“考研队”、“打工派”、“留洋帮”、“恋校族”、“潇洒群”是校漂族的五大组成部分。不可否认,校园可以更加便利地提供社会资源,但有的人担心,这种生活方式会淡漠年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控风险的能力。留恋的应该不只是一个校园、一种生活,而是一种身份吧,毕竟,十几年来只学会了做学生。“校园”已经化身成一种美好的象征,面对改变,不安全感和怀疑是必然存在的。不过,地理上的留恋无力抗拒变化,只要内心强大,处处都可变“校园”。
围观“90后”
“90后”的话题不时就被拿出来炒炒。最近,两家杂志均以“90后”为封面故事,这种新闻惯用的操作手法是,利用几个个案故事呈现整个“90后”群体的特征,比如常去夜店的少女啊,网络上有争议的人物啊,性观念开放的男生啊……总之都是符合人们对这一群体“期待”的符号人物,最后发现,啊,原来去夜店的少女也看文艺电影、性开放的男生也有传统一面,最终“矫正”了最初的刻板印象。
他们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世界最终是属于他们的?我只知道,所有的结论或多或少都掺入了我们的判断,这是“90后”,还是我们期待的“90后”?那些片段是他们,那些沉默也是他们,要知道,个体间的差异永远是大于群体的。
“司马他族”的职场江湖
“司马他”,smart的音译,指“80后”职场五大生存法则,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衡量)、A-Achivement(可完成)、R-Realistic(现实的)、T-Time bond(时间段)。热心网友将“职场smart”改称为“司马他”,并总结信奉该法则的族群的特点:白领、受过高等教育、睿智、时尚、内敛。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司马他语录”:如果一个人说不是钱的问题,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你的上司越忙,你的饭碗越危险;低调做员工,高调做工作等。
说白了,这就是被说了一茬又一茬的职场生存法则,只不过,“司马他法则”更多的是指向自己,要求自己做到什么,而不是“纵横捭阖”“勾心斗角”的厚黑学。职场永远云谲波诡,每个人最终都要长大。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靠谱的,恐怕还要靠自己去琢磨。
我的婚姻谁做主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一桩离婚官司庭审现场,年轻夫妻含泪告诉法官,“感情没有破裂”。而旁听席上,双方父母率领的“亲友团”却大声对骂,互相指责对方孩子。主审法官直言,小夫妻感情深厚,婚姻之所以亮起红灯,主要因为双方父母。近日,3000余名上海市民参加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七成父母对儿女婚姻“放不下心”,八成子女希望父母不要“过分掺和”,不知道这些人中,还有多少人,是潜在的“含泪”小夫妻。
儿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但从社会学角度说,婚姻的确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父母是各自社会关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子女和父母关系如何,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婚姻。“我的婚姻谁做主”看似是个悲观的命题,但别忘了,在慨叹“身不由己”时,想没想过,在这之前,除了婚姻,自己是不是心安理得或者习惯性地被多次“做主”了?影响婚姻的不是父母,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