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清漂
8月7日,工人们在停泊在三峡大坝前的船上突击清漂,确保三峡电站的安全。
运漂浮垃圾上岸。
工人们拿着带网兜的竹竿,伸手弯腰打捞,再抬网送到船舱,这种单调的动作一天少说也得做上千次。
岸上堆放着从江里打捞起来的足球和鞋。
江面漂浮着一个理发店用的塑料模特。
清漂工人对运上岸的漂浮垃圾进行分拣处理。
完成了一天的劳动,清漂工人在船头吃饭。
自2003年三峡大坝关闸蓄水后,每年5月至10月的汛期,库区水面都会积聚大量的漂浮垃圾为了确保库区水质和航运安全,清漂便成为每年汛期库区一项繁重的工作
8月15日清晨,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大坝附近的长江江面被一层薄雾笼罩。银杏沱村二组的赵必海早早起了床,来到江边准备进行清漂作业。前段时间,上游四川、重庆等地下大暴雨,洪水冲下来大量的漂浮垃圾,清漂工人的工作变得异常繁重。
一个绑在竹竿上的网兜,是赵必海主要使用的清漂工具。每天一上船,老赵就拿着竹竿,伸手弯腰打捞,再抬网送到船舱,这种单调的动作一天少说也得做上千次。“清漂本来是个粗活儿,但这粗中也要有细。每年洪水一来,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有时聚集起来的漂浮物达几平方公里,放眼望去江面像搭了一座座浮桥。”老赵说,“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先为船只开路,把主航道清理出来。江中的漂浮物一多,就要眼观六路,比如树枝、木头等对通航影响最大的东西要先清,它们一旦与船的螺旋桨相遇,会对船的安全构成威胁。”
2003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每年5月至10月的汛期,库区江面都会积聚大量的漂浮垃圾。为了确保库区水质和航运安全,库区沿线都会组织船只,在漂浮物集中区域展开清理打捞突击作业。据统计,去年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库区回水处647公里的江面上,共投入2万多艘次清漂船,9.9万人次,清理漂浮物25万立方米。
秭归处于三峡库区的库首,是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清漂队伍中,有夫妻清漂船、兄弟清漂船,还有父子清漂船,他们大都生活在船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三峡人,每天早出晚归,栉风沐雨,被称为三峡库区的“美容师”。
眼下正值儿子放暑假,赵必海出门还常带着儿子一起干活。老赵说,他家是从蓄水线下搬上来的,算是库区的内迁移民。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在江里驾船打鱼,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一身水上功夫,摸清了鱼性,哪里下钩,哪里撒网,他都一清二楚。
杜军和李玲菊夫妇是三峡库区的外迁移民,现在在宜昌市 亭区居住,但住进大城市的他们却不太习惯。杜军从小跟着父亲学开船,浪里来,峡里钻。现在,离开了长江的他,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前不久,两口子合计买了一艘船,回到老家加入到清漂的队伍。妻子李玲菊还跟着丈夫学习驾船技术,如今她已拿到了轮船驾驶证,可以和丈夫交替着驾船。看着丈夫晒得像木炭一样黝黑的身体,李玲菊很是心疼。她说,每年最热的时候也是清漂最忙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船体发烫,身上穿着救生衣,汗水湿透全身。有时遇到猪、牛等动物的尸体,离得很远就闻到一股恶臭,但还得硬撑着把它打捞上来,装进口袋送到岸上填埋。汛期之外的时间,夫妻两人还忙着开船运货挣钱。
在清漂队伍中,60岁的钟定心算是年纪最大的,他带着两个弟弟钟定宽、钟定强一起来到坝前清漂。由于他们离家很远,爱人都只能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小孩,不能跟着上船,三兄弟吃住都在船上。有时候,秭归县环保局监察大队的监察员王亚飞还经常把他们请到县城的小饭馆里吃饭,大家一起喝喝小酒,摆摆龙门阵。
在旁人眼里,江上的漂浮物都是垃圾,可在清漂工眼里,其中有不少“宝贝”。赵必海介绍说,这些树干、枯枝经水浸泡后不会长虫,弄上岸烧火做饭,可以为家里节省一笔开支。这些塑料、泡沫,打上岸后,闲暇时分拣出来,一人一天挣20元钱不成问题。那些草杆、树叶等,送到岸上晾晒后焚烧,可是田里上好的肥料。去年汛期,工人们在江中打捞起一个两吨多重的树兜,运上岸后,让一个根雕爱好者买去做了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