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崎:读着结对孩子的信,很幸福
高崎,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20年来每年都向希望工程捐款。从省吃俭用几个月凑500元,到近年每个月都捐款,他已经为上千个失学孩子提供了超过170万元的资助。
高崎已经把捐助看作是一件平常事。现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他认为,自己过上了好生活,应该感谢知识的力量:“知识改变人生。自己有能力了,就想能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希望。”
作为工程师,高崎经常出差到江浙地区。他目睹了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前后,即使在江浙,较为偏远的地区的孩子仍然很难完成中小学的学业。孩子们在山区中奔跑玩耍着长大,然后务农、打工,却无法改变家乡的贫穷与落后。
1991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那张黑白照片中那双渴望上学的“大眼睛”至今仍深深刻在高崎的脑海中。这张照片让高崎和很多人知道了希望工程。那时的希望工程刚刚起步,三五十元就能资助一个孩子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业。想到山区的孩子们,高崎心动了,随即拿出存款,寄出了第一笔捐助款。
尽管是在做好事,当时高崎心里还是有顾虑:他总担心身边的人知道的多了,会认为自己是在追逐名利。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特地选择直接把捐款寄到北京的希望工程办公室。
“现在的环境好多了。”高崎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感到中国的慈善捐助氛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去年我的很多朋友都主动找我,想一起出力为震区做点事情。”
由于工作原因,高崎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内就来到四川震区规划设计板房,之后又陆续多次前往震区。去年暑假,在美国读高中的儿子高阳也跟随他来到了震区。通过高阳的摄影作品和讲述,高阳的老师组织了志愿者队伍,在高崎的联络下于今年7月来到四川,帮助震区人民建造房屋,和孩子们游戏唱歌。高阳激动地说:“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高崎更是感慨,以前“90后”的儿子生活环境优越,体会不到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捐款的意义,但是这一次他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和希望工程希望的所在。
现在,高崎有了新的打算: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接下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慈善事业的组织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捐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