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星期

如何减少那些误诊之痛

吴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0    [打印] [关闭]
    医学界普遍认为,误诊误治是由于医务人员工作态度或者专业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而引起的。不过,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我看来,后者显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人命大过天,也最昂贵,没有哪一位医生会希望自己出现误诊,从而招惹来种种麻烦。说这些,源于我最近看到了两条这样的新闻。

    为了证实自己是否怀孕,一名女子在短短的11天时间里,先后去了6家医院,做了8次B超检查,最终得到“确实怀孕,但已经流产”的结果。(《半岛晨报》8月18日)

    一名农民被当地疾控中心诊断为艾滋病险些家破人亡。直到4年后,他才得知自己其实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西部商报》8月18日)

    两条新闻相似之处在于,误诊他们的都是公立的基层医疗机构。这样的误诊不但消耗患者的金钱,还可能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如何减少那些“误诊”之痛?

    一位医生出身的卫生厅高级官员,曾给出过一种引起轩然大波的建议。他认为,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去第二家医院核实。这显然是一个连标都难治的办法,因为成本太高,现实中难以推广。当然,做个B超检查要跑6家医院是极端现象,但反过来说,也正因为这样,人们看病都喜欢一窝蜂涌到最权威、最专业的大医院。

    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很常见的说法是,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投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很扯淡。医生职位,显然就不应该是一个再培养人才的位置。只有当你首先具备了一定的诊治水平,获得了一定的资历,才能独立担任这一重要的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工作。而不能说,先把你放在那个位置,慢慢培养你的知识与技能,使你能够逐渐胜任这一种工作。

    但在中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调查机构对全国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主要以中专、大专和少量的本科为主。更为关键的是,还有许多尚未获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多年来一直在独立从事着医疗诊治工作。越是在基层机构,这样的现象越是突出。这背后其实凸显着卫生人事制度的不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合理,监督制度的缺失。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社区内康复,这是新医改的大方向,基层及社区医院的地位,越发重要。近日世卫组织发布的《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专家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强调,更好地利用现有的预防与初级保健手段可大幅减少全球疾病负担,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预防,强化初级保健,而不是依赖专家护理或生物医学干预。

    问题是,相关部门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如何去改变旧有的不合理格局,减少那些“误诊”之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