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胜负之外的选战看点
除胜负外,这次选战尚有三大看点,一为“安全”,二为“反恐”,三为“民主”。
先看“安全”。国际社会相当关注阿富汗选举前后安全形势,美国更视眼下形势为阿富汗安全全局的风向标。
但情况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死于暴力事件的阿富汗平民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0%以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仅7月就有75名军人死于恐怖袭击;选举前几天,阿富汗发生恐怖袭击的数量从日均32起增至日均48起。
事实表明,贝拉克·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尽管美国增兵并计划继续增兵阿富汗,阿安全局势并未如预期般好转。
次看“反恐”。“安全”话题和“反恐”话题紧密相连,安全是目的,反恐是手段。
奥巴马上任后,调整反恐战略重点,突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虽未明言,奥巴马政府实则对这次阿富汗总统选举寄托厚望,期待看到反恐“新政”显露成效。
遗憾的是,成效并未显露。选举前,国际社会看到,武装人员攻击首都喀布尔政府办公楼,袭击国际安全区。选举当天,武装人员又在坎大哈等多个城市使用火箭弹发动袭击。对期待在反恐方面做出超越前任成就的奥巴马,塔利班完全不给面子。
再看“民主”。选举不等同于民主,这早已成为共识。在安全无保障、反恐形势仍严峻的情况下,放言“民主”,未免奢侈。
国际社会和阿富汗多数民众,真诚希望看到阿富汗实现民主政治。不过,史上毕竟鲜有在他国军事干预下实现民主政治的成功范例。何况,眼下在阿富汗具相当大影响力的美国,“赞助民主”的历史记录远非良好。冷战以来,先在朝鲜,后在越南,又在古巴,更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人们并未看到美国总是和代表民主与进步的一方为伍,倒是看它常常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站到反民主的阵营一边。
亲之者,赞之以“民主盟友”;仇之者,责之以“邪恶轴心”。这倒似美国惯常的做法。因此,我们对美国政府帮助阿富汗实现民主、繁荣的诚意,难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