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

田地里走出的世界级科学家

——记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专家李登海
新华社记者 董振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4    [打印] [关闭]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国粮食生产的成就举世瞩目: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粮食的高产稳产不能不提到两个重要人物:“南袁北李”,即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玉米育种高产专家李登海。

    李登海在世界玉米育种及高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世界玉米目前有两个高产纪录:一是美国人保持的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另一个就是李登海保持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据测算,他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在位于山东省莱州市的试验田里,记者见到了李登海: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一双黄胶鞋上沾满泥土。尽管他的头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上市公司董事长,但他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和生活习惯。

    李登海像对待婴儿一样疼爱玉米。他一见到玉米,就两眼放光,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爱。看到一棵得意的玉米,他就会兴奋地向别人夸耀:“看这玉米长的多漂亮!”

    他经常自豪地说,我现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玉米地里,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玉米地。

    李登海是共和国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喜欢钻研农业技术的他被选入村里刚刚成立的农科队,由于表现突出,1972年,村里任命他为农科队长。

    在一位育种专家那里,一份材料引起他强烈震动。李登海说:“材料里介绍当时的美国先锋公司,他的老板叫华莱士,也是个农民出身,是搞玉米种子的。当时他的玉米产量一亩地达到2500斤,而我们的产量才两三百斤,足足差八到十倍。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一个外国农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一定能做到。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从那时起,他便立下了终生的志愿——探索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把能征集到的全国各地最好的玉米品种都拿来试验。1972年,他用烟台农科院培育的一个杂交玉米种进行试验,创出了玉米单产512公斤的好成绩,是当地农民平均单产的3倍。从此,李登海走上了38年持续不断创高产的道路。

    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两次刷新世界纪录

    自从搞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的生命历程便开始用刷新纪录在书写:玉米高产纪录从500公斤到700公斤,花去了他8年的时间;从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他用了4年的时间;而从800公斤跨上了亩产1000公斤的台阶,他又用了8年的时间;从1000公斤攀登到1400公斤,他用了16年的时间。其间,他七次改写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说,要想创高产,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有优良的高产玉米杂交种;二是要有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和排灌条件;三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技术措施。创高产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1972年前后,土地薄、化肥少,土壤肥力不行。

    “我们的土杂肥还不如美国肥沃土地的肥力。另外美国是春播,我们主要是夏播,生育期短,自然灾害多,品种也不行,经验又少,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难度太大了。”

    但这并没有让李登海退缩。为了培肥地力,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李登海想方设法找肥源,挖厕所、搞绿肥、积土杂肥。在买不到钾肥的情况下,就用草木灰来解决钾肥的不足。

    突然而至的自然灾害往往把他一年的希望毁灭。李登海感叹地说:“有时老天爷真是和你作对。”有一年龙卷风挟着冰雹呼啸而至,高产攻关田的玉米一片片倒下。捏着鸡蛋大的冰雹,李登海悲恸欲绝,含泪写下“胆裂心碎”四个字。擦干眼泪,李登海咬咬牙,第二年继续努力。像这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在38年的高产攻关中有七八次,每次都是对他的一个沉重打击。但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从1972年到1979年的八年间,李登海和他的农科队选用了全国100多个优良杂交种攻关。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选用的是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种植密度上不去,始终没突破亩产700公斤这道关。

    1979年,在当时全国夏玉米平均亩产只有199公斤的情况下,李登海的一块夏播高产田经专家验收达到776.6公斤,在全国引起轰动。这次创高产很重要的原因是选用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从1980年开始,李登海认识到平展型杂交玉米很难再创高产。

    此后,他的一系列高产纪录都是选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发展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提升和跨越。

    30年干了100年的工作做追赶太阳的育种人

    在探索玉米高产道路上,李登海认识到,要想玉米高产,必须从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入手。为此,从1973年起,他一方面搞高产攻关,一方面搞玉米育种。1974年,李登海来到莱阳农校进修,一年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遗传学,使专业知识得到大幅提升。

    为了搞育种,李登海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到被育种家称为“天然大温室”的海南岛,进行加代繁育。1978年,李登海带领3个伙伴,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才来到距三亚15公里的荔枝沟镇,租到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住进一间黎族人废弃的破旧茅屋里。白天,烈日当头,要开垦荒地、去雄授粉;深夜,屋外黄羊号叫,屋内蚊虫叮咬。特别是在万家团圆的春节,李登海还在育种地里忙着给玉米杂交授粉。

    李登海在莱州和三亚之间追逐着太阳。每年9月来到三亚,一直呆到来年5月,其间播种收获三季,然后再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赶回莱州进行夏播,他就这样不停地种和收。这比单在家乡育种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从1978年至今,李登海已经连续30个春节在海南岛玉米育种基地度过,硬是将30年变成了100年。

    李登海选育出的“掖单”系列、“登海”系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为我国玉米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累计推广达10多亿亩,增产1000多亿公斤。

    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袁隆平获得“中国杂交水稻杰出研究成果奖”,李登海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一千亿公斤粮食

    为了实现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的跨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5年,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超级玉米育种计划的建议。

    在超级玉米项目上,李登海责无旁贷担当起领跑者角色。2007年,李登海成为“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主持人,此项目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前,他们已选育出10多个超级玉米新品种,其中3个品种已经通过山东省审定,两个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李登海满怀希望地说:“超级玉米推广之后,每亩至少多收100多公斤。我国种植玉米约4亿亩,几乎都是杂交玉米。如果约4亿亩地都种超级杂交玉米种,那就多增产400亿公斤玉米,够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要育出更多更好的高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我的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据新华社济南8月2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