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

留学:从精英走向大众

本报记者 丁先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4    [打印] [关闭]
    今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贾成厂享受了儿女齐聚的天伦之乐。贾成厂一家6口,其中4人有留学经历。最近一个出国的,是贾成厂的大儿子贾凤东——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做博士后。

    父亲和姐姐都有留学经历,对贾凤东来说,出国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25年前,父亲贾成厂出国留学,却是一件传遍十里八乡的大事。因此,贾成厂至今仍是老家学童努力学习的榜样。

    1984年10月,贾成厂被国家公派到日本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出国前,他在长春的留日预备学校接受了半年日语培训。其间,留日预备学校开了一次讲座,老师像念书一样介绍了日本的大概国情,“效果不太好,我当时对日本的情况还是不清楚”。

    除了对日本这个国度“雾里看花”外,贾成厂对留学的学校和导师也没有概念。拿到导师名单后,他赶紧跑到北京图书馆查询导师的资料,然后向组织递交志愿,剩下的就是等待分配结果。“那会儿根本不可能与导师提前沟通。我报了3所学校,最后被分到东北大学,师从西泽泰二教授。”

    当时,走出国门,西装是必备的行头。拿着国家给的置装费,贾成厂跑到前门,花47元买了生平第一套西装。“我身材偏瘦,当时西装款式很少,找不到合体的。没办法,我最后买的是长短合适但偏肥的西装,只好里面多穿点儿衣服,把西装撑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而且是“少见多怪”的一代。以1978年为例,当年我国的留学生规模仅为860人。

    贾凤东至今记得,父亲留学期间回国探亲,为了省钱,花了48个小时,从大阪坐船到上海。现在,贾凤东花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跨国探亲之旅。

    对贾凤东来说,父辈的经历已经走进历史。出国前,他已经对即将开始的日本生活了如指掌。即使没有父亲的耳濡目染,如今发达的资讯系统也可以将日本的风貌呈现在眼前。至于学校,贾凤东先前已经获得3所海外高校的留学资格。经过与导师的充分沟通后,他最终选择了日本名古屋大学。

    父子两代人留学生活的巨大差异,折射出我国留学事业60年来的发展变迁。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急需大量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前往苏联接受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随后,中央专设了留学生领导小组。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向苏联以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1万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决定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留学事业发展迅速,已由涓涓细流变成留学大潮。2008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17.98万人,是1978年的209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现有的全部学科门类。早在2006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

    除了国家公费、单位公费外,我国还开放了自费留学的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奢侈”的自费留学,现在已不再遥不可及,留学人员由精英群体走向普通大众。从今年起,教育部将公派留学纳入高考录取程序,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填报留学志愿。出国留学成为人们寻常的选择。

    尽管贾成厂父子俩出国时的境况迥然不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心愿——“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国家在我留学上的花费,可能相当于国内几十人的开销。我也必须对国家尽到义务。”贾成厂说。归国后,贾成厂回到自己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在教学与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粉末冶金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学成归国,我国先后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回国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的选择。1996年以来,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

    大批优秀的留学归国人员成长为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80.49%的两院院士、77.61%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71.6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94%的“长江学者”、72%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