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

临别谢意涌心头

匡国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4    [打印] [关闭]
    能有机会到一家受人尊敬的报社挂职肯定是令每一个人都倍感兴奋的事情,作为一个青年人能到一份记录中国青年成长的报纸来挂职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而作为一名基层共青团干部能到与所从事的事业密切相关的《中国青年报》社来挂职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我有幸作为到《中国青年报》社挂职的第三期地方团干部,在《中国青年报》社度过了紧张、充实、有趣、难忘的三个月。不敢说自己有多少收获,因为很多收获无法用言语表达;更不敢妄加评论《中国青年报》,因为只有长期浸淫其中的老师们才能触摸到《中国青年报》的灵魂与脉搏。对于我来说,临走的时候,最想说的是感谢。

    感谢中青报,使我得以对所从事的共青团事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在中青报挂职期间,我有幸参与采访了团中央组织的第三期团县委书记培训班,亲身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团的工作研讨会和座谈会,与许许多多的团干部直接交流,听到了很多真知灼见,使我对共青团事业、青年工作以及本职工作都有了更真的体会,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思考。

    感谢中青报,使我对中青报的编辑、记者有了更高的一份崇敬。那些稿件里的字斟句酌,那些版面上的精心设计,那些文字背后的长途跋涉,那些采访故事中的斗智斗勇。原来,新闻背后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新闻骨子里的艰辛更加令人感佩!

    感谢中青报,使我得以接触更多的共青团干部。采访之后的稿件见报确实令我振奋和有成就感,但更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意气风发的优秀团干部的执著和胸襟。无论是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还是最基层的团干部,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对党的忠诚对青年的真诚,他(她)们用一腔热情、真情实意,演绎着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故事,而报纸展现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感谢中青报,使我对文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豪言壮语,而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真情的笔触;最感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生活的细节,一件细微的小事。最实实在在的表述就是最贴近青年的表达。更忘不了老师向我们倾囊相授“写作心理学”,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写作的实质是对人生目标的终极拷问!在我看来,这恰是中青报的灵魂所在。

    感谢中青报,使我受到了那么多领导、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并认识了那么多的新朋友。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与他们的讨论中,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收获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青年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因为她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但又是一份永远年轻的报纸,因为她关注的是青年人的事业,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年轻。我更希望这一次中青报挂职的经历,能永远激励着我以青春的激情和热情去干好自己的工作,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系团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团委副书记)

    本报记者 赵青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