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谢意涌心头
   感谢中青报,使我得以对所从事的共青团事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在中青报挂职期间,我有幸参与采访了团中央组织的第三期团县委书记培训班,亲身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团的工作研讨会和座谈会,与许许多多的团干部直接交流,听到了很多真知灼见,使我对共青团事业、青年工作以及本职工作都有了更真的体会,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思考。
   感谢中青报,使我对中青报的编辑、记者有了更高的一份崇敬。那些稿件里的字斟句酌,那些版面上的精心设计,那些文字背后的长途跋涉,那些采访故事中的斗智斗勇。原来,新闻背后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新闻骨子里的艰辛更加令人感佩!
   感谢中青报,使我得以接触更多的共青团干部。采访之后的稿件见报确实令我振奋和有成就感,但更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意气风发的优秀团干部的执著和胸襟。无论是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还是最基层的团干部,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对党的忠诚对青年的真诚,他(她)们用一腔热情、真情实意,演绎着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故事,而报纸展现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感谢中青报,使我对文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豪言壮语,而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真情的笔触;最感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生活的细节,一件细微的小事。最实实在在的表述就是最贴近青年的表达。更忘不了老师向我们倾囊相授“写作心理学”,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写作的实质是对人生目标的终极拷问!在我看来,这恰是中青报的灵魂所在。
   感谢中青报,使我受到了那么多领导、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并认识了那么多的新朋友。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与他们的讨论中,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收获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青年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因为她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但又是一份永远年轻的报纸,因为她关注的是青年人的事业,我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年轻。我更希望这一次中青报挂职的经历,能永远激励着我以青春的激情和热情去干好自己的工作,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系团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团委副书记)
   本报记者 赵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