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

这一段经历弥足珍贵

计颖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4    [打印] [关闭]
    回首三个月的时光,流淌在心底的是感动与温暖。在《中国青年报》社,我不仅深切感受到了优秀媒体人的敬业与责任,更收获了知识、鼓励、信心和友谊。这一段人生经历,弥足珍贵。

    五月,当我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来到北京,看到的是亲切而热情的中青报人。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自不必说,工作中的细心安排更是让我铭记于心。详细的第三期挂职锻炼时间安排表、一本本新闻写作书籍,共青团新闻中心的老师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上课,我从那一刻明白,中青报俨然早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报社文化中的“大气”包容了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干。

    了解中青报的过去,从“一日中青报人”开始。三楼报史长廊中的每一幅展品涵盖了中青报的历史与信仰,折射出中青报在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维护青年利益、关注青年成长、发现时代楷模、锻造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是中青报的信仰;而有信仰、有灵魂的报纸,才能深刻、久远。

    了解中青报的现在,从每日读报开始。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桌上已放着一份当日的报纸。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再翻开报纸,已不是之前在学校看报时的感受。从版面的选题、文章的结构到报道的时代背景、引领方向,我们开始学着思考。每周一的报社例会上,与总编、各版编辑老师近距离接触,使我进一步熟悉了中青报的办报特点、办报宗旨;了解一篇篇揭露事实真相报道的采写过程,让我为中青报人正义、道德的职业精神所感动。

    在共青团新闻中心,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从标题的选取、写作手法到内容整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巧的融合,拓宽了我的工作思路,使我对做好宣传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每周的部门评报会,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面出现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我们在讨论中学习,质疑中领悟;后期全程参与版面编辑,熟悉版面用稿特点,这些都为今后写出鲜活生动的共青团报道打下了基础。

    在编辑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和挂职同事们的文章先后见报。我们在激动、欣喜的同时,心里更多的是感谢。没有此次中青报之行,我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引用一句古语,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编辑老师们身上,我也切身地感受到一名优秀媒体人应有的素质与品格。

    与老师、同事们的相识是一种缘分。三个月的相处,我们不仅工作中合作愉快,更成了生活中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中青报特约通讯员QQ群,我们与第一期、第二期挂职团干交流挂职学习心得,那里已经成为我们第二个中青之家。

    与中青报结缘,是我的幸运。三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生珍贵而难忘的经历。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中国青年报》,我们永远在一起。

    (作者系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团委宣传科副科长)

    本报记者 赵青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