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撬动消费还要迈坎
消费金融公司意在拉动消费
按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经过银监会批准,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办法出台后,业界非常关注,谁将在这个新型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分得第一杯羹?
自银监会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上海就积极筹建各项工作。据相关人士透露,本土银行上海银行正在与相关单位就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事项进行商洽,将在准备充分后,按照规定程序提出申请,筹备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将以上海银行、百联集团为最大股东。
此前,在今年5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上海浦东新区、黄浦区分别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联手推进消费信贷业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也逐渐升高。但经济危机的到来,导致国外需求不振,出口市场持续低迷。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增长的失衡格局。因此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都具有积极意义。
消费金融公司不涉足房贷车贷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成员,发展前景如何?是否能够实现《办法》预期的效果,成功撬动民间消费?公众是否会认同并积极采用这种消费形式?记者采访发现,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公众迫切需要“解疑释惑”。
刚刚结婚的廖森想买辆车代步,令他感到失望的是,消费金融公司按规定仅发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而这恰恰是当前很多年轻人最迫切、最集中的消费需求。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春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与商业贷款存在很大区别。商业贷款是通过抵押担保的形式,而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无抵押无担保,属于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如果把钱贷给个人客户做大宗商品如房屋、车辆的买卖交易,风险太大,很容易发生集体性违约的风险。因此,消费金融必须对贷款规模有所控制,大宗买卖不能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消费金融业务。中国不把这两块业务划进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范围,正是为了防止发生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
另一个问题是,消费金融业务与信用卡业务有什么区别?
孙立坚认为,我们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总结出的经验之一,就是不能用银行存款这种安全型资金作为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来源,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不能同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业务进行混业经营。
按照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这就把高风险资产从银行剥离,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强化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也会使银监会对商业信贷和消费信贷形成差异化管理,既不打击银行间相互竞争的积极性,又能有效规避韩国信用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式的风险。”孙立坚说。
消费金融公司能否挑战信用卡
尽管各界抱以很高期望,但记者采访发现,消费金融公司要在当前的金融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尚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按照规定,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在4倍于银行利率的范围内。在当下人手皆有信用卡的时代,高利率消费金融贷款是否有足够吸引力?
“80后”小谢有三张信用卡,3万元额度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以及2万元额度的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信用卡。她说:“信用卡最长有56天的免息期,如果按照还款日期先后合理安排刷卡次序,信用卡完全可以应付买房、买车以外的大额支出需要。更何况现在很多电器、装修都推出了分期付款方式,信用卡不但方便,利率相对也较低,消费金融公司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5倍的规定,也制约了消费金融的生存空间。以月薪1万元的贷款人为例,其贷款最多不超过5万元,而这类贷款人的信用卡授信额度最多也可以达到5万元。
第二,消费金融与银行既有的无抵押贷款业务如何差异化生存?
目前,各家银行都推出了一些无抵押贷款业务,如渣打银行的“现贷派”、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宁波银行的“白领通”、招商银行的“消费易”、渤海银行的“摩登时贷”、浦发银行的“万用金”等。由于银行掌握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以及较早启动市场,将先行占领一批优质客户群。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差异化生存,是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第三,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无需抵押担保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但也潜藏着巨大风险。消费金融公司的信用审核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远逊于银行,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孙立坚说,这正是起步阶段消费金融公司由银行主导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要加强对申请贷款的个人消费者的监管,消费金融公司之间要共享甚至公开信用记录情况,一旦出现个人违约行为,及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据新华社上海8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