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

莱钢:青工实验室飞出“金蓝领”

本报记者 崔玉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5    [打印] [关闭]
    “金蓝领”,这个在山东莱钢集团有限公司厂区车间里流行的词,对于新入公司的青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价值。

    但是,想当“金蓝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该公司的板带厂,青工有近1500人,占全厂职工的61%,“金蓝领”不过十几个。

    “青工实验室、青年岗位练兵基地”,这两个词在莱钢的青工中、党政领导中就更不陌生了。不仅仅因为各二级单位都有青工实验室,还因为与团组织密切相关的实验室、练兵基地里走出了不少“金蓝领”。

    “金蓝领”的摇篮

    大学毕业刚刚4年的李斌,只经过两年的时间成长为技术“金蓝领”,2007年就当了班长。虽然现在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李斌还是说,他的成长离不开板带厂电气车间的青工实验室。

    电气车间主要负责1500mm宽带生产线日常电气设备的维护和改造工作,随着新生产线的投产、达产和老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快速紧凑的生产节奏对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许多新员工面对出现的设备故障却无从下手,设备不敢动,参数不会调,影响了生产的进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气车间率先建起了实验室。去年宽带生产线大修,李斌负责卷取机变频改造。面对任务工期短的实际,他提前召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方案研讨、方案论证等,在实验室进行装置参数的优化、程序编辑,模拟现场运行环境,实现了设备的在线运行,并针对出现的设备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最终将项目工期缩短了4天,并一次性试车成功。

    板带厂团委书记扈伟介绍,因为每年青工进厂都要进行岗位定级,接下来要考资格证书,还要定期进行技术比武,所以实验室建起来以后,青工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扈伟说,现在,板带厂有5个青工实验室和4个青年岗位练兵基地,板带厂的“金蓝领”大部分都是从实验室和练兵基地走出来的。

    如今,在莱钢各二级单位,已建成各类青工实验室、青工练兵基地近百个,尽管名字不尽相同,却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莱钢集团公司团委书记于文波说,青工实验室、青工练兵基地现在已经成为集团公司“金蓝领”的摇篮。

    青年实验室招来巨额投资

    原本与“金蓝领”毫无关系的共青团组织,通过建立青工实验室,走近了青工,走进了党政领导的视野。

    棒材厂中小型车间的青年实验室与板带厂的青年学习实验室都是最早一批建立的青工实验室。棒材厂中小型车间青年实验室是在2006年年底,由该车间团支部书记田杰动议并得到车间主任的支持而设立的。

    这个实验室设在中小型车间的二层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这里有液压实验台、液压油分析台、电气测试区等。

    田杰回忆说,刚建起实验室的时候,没有桌子,青工修旧利废就在地上修,放实验用具的展示台是捡的,几乎没花一分钱,直到现在,大家“一开会就拣矿泉水瓶子”,用来装要检测的液压油。

    钳工田遵超设计的液压实验台,不仅节省了每次到厂外检测设备至少1万元的费用,还省下了液压实验台的设计成本十几万元。此外,包括通过污染物检测判断设备磨损情况等实验室方法的运用,青年实验室建成半年的时间,修旧利废就达到40万元的效益。

    青工实验室引起了棒材厂领导的注意。2007年下半年,厂领导拍板给青年实验室投资,一次就是几十万元。

    这个实验室每年都有实验成果,有些技术还被很多同类厂家广泛运用。这些实验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对新入厂员工的培训。

    棒材厂政工科副科长朱海滨说:“原来师父带徒弟,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干,现在通过做实验,徒弟掌握起来更主动。”

    在这个实验室,记者还看到了厚厚的一沓青工“困难档案”,记录的都是日常工作中的难题,有些甚至是车间领导立项的。

    “收入高了,干活高兴了,团支部书记威信提高了”

    在炼钢厂,团委与车间共同建起的青年岗位练兵基地现在已经成了公司技能比赛的场地。

    何明生是炼钢厂行车二车间钳工班班长,他有个绝活,叫“一锉精”。锉一个 40mm×40mm的小方块,一般要留24mm的余量,然后通过测量五六次,锉四到五次,使余量接近0。而何明生不用量,一次就能锉到标准尺寸。

    何明生练就的这个绝招是因为一次行车连动器出了问题,联动机停机修复,耽误了生产,他为此“很痛心”。何明生在青年岗位练兵基地练了大半年才练出这个绝招。他现在是山东省冶金行业首席技师、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技师,名副其实的“金蓝领”。

    这个基地是从2002年开始逐渐建成现在的样子的。何明生回忆,2002年以后,厂里的青工技能比武,除了两届钳工状元不在行车车间,其余都产生在这里。

    这个练兵基地最初是个废弃的料仓。随着每年很多新职工进厂,而生产现场的行车操作危险性大、机会少,行车车间团支部挑头开始建基地。“就像给学车的人提供了一个驾校。”炼钢厂行车车间党支部书记段建军这样比喻。

    现在,每天都有青工找到团支部来练习,团支部几名委员就轮流用工余时间管理基地,每次有人要进基地,都要跟团支部签订互监互保合同,支部委员必须陪同练习。原来一名青工要出徒需要一年的时间,现在通过基地的训练,一名青工半年就能出徒顶岗,独立操作。

    在炼钢厂,这样的基地约有25个,厂团委副书记姜立峰真切地感受到,基地不仅让学习型团组织的创建有了载体,还让大家看到了青工可喜的变化。“以前很多人除了生产一线的活儿,不愿意干别的活儿。现在只要团支部一号召,大家都会参加到清排洪沟这样的工作中去。”

    “基地提高了技能水平,收入高了,干活高兴了,团支部书记威信提高了。”何明生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