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
星期
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

矿井下响起生日歌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6    [打印] [关闭]
    上午10时许,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即使呆着不动也会大汗淋漓。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淘锡坑钨矿大门口,一辆辆满载矿石的矿井车,哐当哐当地进进出出。十几名特殊的“矿工”,脚蹬黑色胶鞋,头戴橘黄色安全帽,帽子正前方别着一盏探照灯。

    淘锡坑钨矿值班班长黄永有宣布完下矿井的注意事项后,这些特殊的“矿工”走进了钨矿巷道。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巷道大约宽3米,顶上每隔几米就吊着一盏照明灯,地上布满了水,中间是交错的几条轨道。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不时有人陷进稀泥里,泥水溅到队员们的腿上和衣服上,不一会儿大家浑身上下全湿透了。

    这十几名特殊的“矿工”,其实是中宣部、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的队员。他们连续两天深入农村、厂矿企业、林区、街道社区、医院、派出所等地了解国情,体验生活。今天,他们来到了淘锡坑钨矿,与矿工师傅们一起体验矿井下的生活。

    黄永有说,大家要乘坐竖井升降机到地下300米深的矿井作业面去参观。竖井升降机很像人们平时乘坐的电梯,在一条垂直通道里,缓缓地向下移动。“在山体里打通这条垂直通道很不容易。”黄永有说,两个人一个班次,每次只能打通两米,300米的通道需要150个班次才能完成。同时,为了保证安全,还要把通道四周用水泥和钢筋进行加固。

    很快,竖井升降机稳稳地停在了地下300米深的矿井中段。下了升降机,大家顺着巷道走了300米,来到矿井作业面。采矿的机器隆隆作响,矿石砸落到矿井车里,磕碰中溅起的粉末四处飞扬。大家深深感受到矿井工人师傅工作条件的艰苦:“在这里工作,常年见不到阳光,又湿又热,还有粉尘污染,实在太不容易了。如果没有亲自体验,真的感受不到矿工们的艰辛。”

    在准备撤出矿井的路上,上演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带队下矿井的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活动总领队魏地春和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把一个生日蛋糕送到本报记者陈娉舒的手中。随后,十几位皮肤黝黑的矿井工人师傅,咧嘴笑着迎接大家,其中两位为陈娉舒送上了一束鲜花和当地的特产——根艺竹盆景。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随即,《生日歌》在矿井中响起。队员们把蛋糕切开,送到工人师傅的饭盒里。矿工黄龙君说,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和矿工兄弟们在矿井中过过生日,这次跟这么多记者一起过生日,特别高兴。

    魏地春说,新闻单位从事采编工作的编辑记者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国情,体验了生活,这是贯彻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的生动实践。举行这样的活动,可以使编辑记者采写出来的文章更加吸引人,富有感染力。

    本报江西崇义8月2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