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下响起生日歌
淘锡坑钨矿值班班长黄永有宣布完下矿井的注意事项后,这些特殊的“矿工”走进了钨矿巷道。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巷道大约宽3米,顶上每隔几米就吊着一盏照明灯,地上布满了水,中间是交错的几条轨道。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不时有人陷进稀泥里,泥水溅到队员们的腿上和衣服上,不一会儿大家浑身上下全湿透了。
这十几名特殊的“矿工”,其实是中宣部、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的队员。他们连续两天深入农村、厂矿企业、林区、街道社区、医院、派出所等地了解国情,体验生活。今天,他们来到了淘锡坑钨矿,与矿工师傅们一起体验矿井下的生活。
黄永有说,大家要乘坐竖井升降机到地下300米深的矿井作业面去参观。竖井升降机很像人们平时乘坐的电梯,在一条垂直通道里,缓缓地向下移动。“在山体里打通这条垂直通道很不容易。”黄永有说,两个人一个班次,每次只能打通两米,300米的通道需要150个班次才能完成。同时,为了保证安全,还要把通道四周用水泥和钢筋进行加固。
很快,竖井升降机稳稳地停在了地下300米深的矿井中段。下了升降机,大家顺着巷道走了300米,来到矿井作业面。采矿的机器隆隆作响,矿石砸落到矿井车里,磕碰中溅起的粉末四处飞扬。大家深深感受到矿井工人师傅工作条件的艰苦:“在这里工作,常年见不到阳光,又湿又热,还有粉尘污染,实在太不容易了。如果没有亲自体验,真的感受不到矿工们的艰辛。”
在准备撤出矿井的路上,上演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带队下矿井的中宣部副秘书长、“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活动总领队魏地春和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把一个生日蛋糕送到本报记者陈娉舒的手中。随后,十几位皮肤黝黑的矿井工人师傅,咧嘴笑着迎接大家,其中两位为陈娉舒送上了一束鲜花和当地的特产——根艺竹盆景。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随即,《生日歌》在矿井中响起。队员们把蛋糕切开,送到工人师傅的饭盒里。矿工黄龙君说,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和矿工兄弟们在矿井中过过生日,这次跟这么多记者一起过生日,特别高兴。
魏地春说,新闻单位从事采编工作的编辑记者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国情,体验了生活,这是贯彻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的生动实践。举行这样的活动,可以使编辑记者采写出来的文章更加吸引人,富有感染力。
本报江西崇义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