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安逸还给灾区
摘下听诊器的宋涂润可乐不起来。“80多岁的人,高压180,早该去医院进行正规降压治疗了!大爷还说‘我一直都这样,挺好的呀’……”他有些气恼,也有些无奈。
宋涂润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硕士生。当初,他答应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时,只想做些从没做过的事,锻炼一下。在绵阳市永兴板房区待了一下午,他才发现,这趟灾区巡诊之旅是多么有价值。
“以前在医学院,老觉得自己懂的别人都懂,没什么大不了,真没想过还有人医疗知识这么贫乏!”这一次,宋涂润终于理解了学长们常说的话:“做好医生,要经常到基层去,了解群众的需要。”
今年暑期,曾经在汶川大地震后获得多方温暖援助的巴蜀大地,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支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服务团。
“发达”的小镇上照样有服务的空间
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大龙村灾后重建成果斐然。乡村小道旁,新起的青砖小楼肩并肩立着;正午烈日当头,四通八达的田埂上还有人背着喷雾器忙活;有的农家在菜地边盖了间猪舍,红砖砌的花墙比原先还要讲究。
“这儿建得这么好,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四川农业大学蒲士明率领他的团队进入镇农业办、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挂职,一边协助工作,一边走访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小分队逐渐找到了用武之地。
据专家预测,今年是水稻病(虫)害发生偏重年份,如果防治不当,很可能造成30%~70%的减产,然而在青义,很多农民连辨别病虫害的基本常识都没有。蒲士明为此很担忧。
志愿小分队是7月14日来到青义镇的。他们知道,直到8月上旬,都是保稻关键期。蒲士明马上组织队员,在村委会里、合作社门前、综合市场上支起桌子,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告诉村民如何分辨稻瘟和稻飞虱,如何选用低残留农药,保证蔬菜健康绿色。
8月8日中午,小分队在大龙村帮忙喷药,蒲士明在稻田边看得着急。“喂!你俩做啥子对着喷啊!”尽管繁重的农活学生们还难以驾驭,可这丝毫不影响干活的热情。男孩子们穿着拖鞋挤进田埂里,女孩子们就在稻田旁的小路上给来往村民发放养猪宣传册。
“上午在大龙村村委会办养猪培训班,一个大叔乐呵呵地跟我说,他新盖了间猪舍,养了十几头大肥猪,比以前还多,最近正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这话对蒲士明触动特别大。他发现灾区人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这种笑容建立在日渐丰裕的物质基础上——新房盖起来了,生产秩序恢复了,生活就有了新的盼头。
一个月的时间,蒲士明带领的“情谊·青义”小分队在这个“发达”的小镇踏踏实实地落了脚。
博士团带来了“硬通货”
彭白公路通济大桥的三叉路口处,几名大学生头顶烈日,专心致志地测量着路上的车流量,认真地统计着车速,笔头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
彭白公路目前是联系彭州市和龙门镇的唯一生命要道,通济大桥又是彭白公路上的一个交通要塞。“去年地震时,交通中断成为抢险救灾的重要障碍,规划建设第二条通道很有必要。”西南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将测算出车流量等基础数据,供彭州市交通局参考使用,为将来修复公路时定级、车道规划等提供依据。2007级博士生徐进还带来了他花费5年时间研发的“道路仿真软件”,在实际道路上进行车辆运行测试。
据了解,这支服务队全部由该校交通运输学院的博士生党员组成,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天天如此。该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陈坚对记者说:“一直想为灾区做点事情,这次能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灾后重建,与专业相结合,也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对专业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彭州市交通局总工程师姜克锦告诉记者,基层技术人员力量薄弱,这支强有力的博士党员服务队为当地的交通规划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方案,很有参考价值。
在安县河清镇最大的十字路口街,四川理工学院灾区自建房基础知识宣传小分队的同学们正在咨询台前发放精心设计的宣传资料,并向人们耐心地讲解着建房如何正确选址、地基基础的作用等自建房基础知识,言谈间没有难懂拗口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宣传自建房基础知识时,明显感觉震后村民们更加重视房建安全。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修建时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这次宣传活动主要想让农民们了解房屋修建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样村民在建房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大体判断出施工队的修建是否合理。”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对记者说。
在“种地”和“修路”之外
北京奥运会周年纪念前一天,都江堰向娥乡棋盘新村的小广场上举办了一场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贴鼻子、抢椅子和传皮球,参赛选手不分年龄,几十个孩子混战成一团。来观战的妈妈、婆婆围在场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拉家常。
赛场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孩子们红红绿绿的画作,几个小姑娘把脑袋扎进大纸箱里,挑选自己中意的文具作为比赛奖品。牛梦笛从远处走过来,也把头扎进纸箱,说了几句话,一圈粘着沙土的小屁股就“轰”地一下散去了。同时散开的,还有一串欢快的笑声。
牛梦笛是中国传媒大学大二的学生,也是传媒大学向娥乡志愿服务队队长。地震后,向娥乡作为重灾区经常上电视,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震后第一时间得到援建。如今的棋盘新村,看起来整洁、富裕,基础设施完备。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志愿服务,是因为,这场社会实践的主题既非种地也非修路,而是疗心。
地震后,一直待在北京的牛梦笛,时常从家在都江堰的父母那里听到灾区的消息。一些消息令她疑惑,四川到底是怎么了?
母亲衣食无忧,可一直很忧郁,“娃儿,我们该见的领导、名人都见了,咋就是看不见未来的生活?”
父亲原来特别喜欢去岷江边上的夜啤酒长廊消磨时光。地震后,他再没去过那里。“他受不了如今的萧条,说即使热闹起来,也是强撑起的繁荣,原本那份甜滋滋的感觉没能沁入心里。”
牛梦笛心中的四川可不是这样。这里应该是一片安逸的乐土,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生活。
或许,现在的四川,更需要生机和活力,去激活重建后的物质生活。牛梦笛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服务队队员的一致认同。于是,就在出发前不久,这支全部由四川娃儿组成的服务队,终于确立了实践的主题。
他们教孩子捏泥人,画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每天早上8点多,就在村中心的广场上等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给他们讲奥运的故事,讲北京有多大、多美。第一次听见11岁的唐佳玉喊:“姐姐,我以后要到北京去,我要上你们学校!”牛梦迪激动了半天。
传媒大学的学生进村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把广播台办了起来。除了农业知识,他们更愿意播送一些趣味常识和小笑话。每晚6点半准时开播,有时候,饭后散步的周阿姨会驻足听上一会儿,乐呵乐呵。“刚地震那会儿,经常无缘无故害怕,全身紧张。”周阿姨说,“都这么久了,也该快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