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

“被网瘾”背后有没有可怕的利益链

王石川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7    [打印] [关闭]
    有消息称,备受关注的网瘾诊治标准有望年内出台。在网瘾的界定上,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40小时标准一出,立即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如此“一刀切”实在不科学。(《重庆晚报》8月26日)

    这种粗糙的贴标签行为很让人厌烦,一个人有没有网瘾,不能胡乱界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值得商榷,有无网瘾需要因人而定,以时间长短来界定太粗鄙。诚如业内人士所称,上网是否成瘾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心理状态,即看此人是否有不可控制的上网欲望,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上网目的,即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完全为了满足一种快感、欲望。

    以笔者为例,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几乎每天在电脑前都在七八个小时,这样算来一周上网时间绝对超过40小时,但我很不乐意被称为有网瘾。网瘾如今已被妖魔化、污名化,并且在许多专家看来,俨然是一种病。犹记得去年制订《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消息传出后,就有网民惊呼,“一觉醒来,我居然变成精神病了!”为何有这种认知?根据该《标准》,网络成瘾跟赌博成瘾、酒精成瘾一样都是精神疾病。

    据报道,网络成瘾者占网民人数的13%。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如此算来,我国网瘾者多达4394万,真是惊人的天文数字。而且,据专家说,从年龄结构上看,网瘾并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不少成年人也因为生活压力、感情等问题,试图借上网回避现实或缓解不良情绪,结果事与愿违,不仅老问题没解决反而上网成瘾。如此说来,诸如我等青年,也必是网瘾无疑。笔者想知道的是,这其中有多少是被网瘾的?

    无端被网瘾很可怕,让人很不爽。更让人害怕的是,被网瘾之后会不会被治疗?很蹊跷的是,为何要认定这么多网瘾?这背后有没有利益链?当然,当下,确实有不少网瘾少年,家长为此痛苦万分,这些孩子的确需要诊治,但为何要估算出这么多网瘾者?由此笔者想到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给人算命时,总爱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越这样算命人才越惊恐地向算命先生求助,而算命先生才越容易获利。

    那么,危言耸听的专家与治疗网瘾的公司有没有利益勾联?在无确凿证据之前,不能轻下妄言,但不争的事实是,网瘾成了摇钱树,网戒机构多如牛毛。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网戒行业的规模已达数十亿元,不少机构利用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牟取暴利。以某网戒中心为例,每个孩子每月需6000元,按照每个疗程四个半月计算,收费为2.7万元。以其宣传时所公布的3000人来算,几年来,凭着治网瘾这一单买卖,他们的收入是8000多万。显然,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全民皆网瘾的大力宣传下,网戒机构必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在被网瘾后,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被治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