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该从谁家门前过
应该明白的是,无论铁路交通发展得再如何充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处于交通要道,总会比别的地方更具运输成本优势。在“要致富,先修路”思维下,在铁路经济的明显带动下,争取铁路过境,意味着争取了一个地方长远的发展机遇。放在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种争取发展机遇的博弈并不过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拿到铁路过境权,就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演绎为一种争相幕后攻关的潜规则。
早在十多年前京九铁路规划设计之时,笔者就曾听说,家乡所在地为与附近县市争取铁路过境,不仅成立了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而且放出种种在当时极具诱惑力的“狠话”,意在网罗有特殊活动能力的“神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方设法实现铁路过境。虽不能确证此传言,但在争路过境中,叫人眼花缭乱的民间传说总是风起云涌,却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家乡情结浓厚,一旦手中掌握权力,往往把照顾恩惠家乡父老视为理所当然。也正因此,有的地方就形成了“比官式发展”怪象,即不停地向上找大官傍大官,要政策要资源。而在有的地方,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也往往以当地出大干部为荣。更有甚者,逢年过节,大干部的亲戚常常成为当地领导的坐上宾,极尽慰问关切之情。这种以家乡亲情链接起来的权力纽带关系,表面上为家乡人民造福,实际上扭曲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原则。
不知道在郑渝铁路过境的争夺战中,是否有地方成立专门的“攻关小组”,是否有人正积极做所谓的幕后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决策博弈机制有多大程度的不透明,就会有多少民间传说与流言。决策的幕后工作空间越大,就越不利于铁路线路的合理规划。
交通规划本来有一定的科学原则,兼顾地方经济发展乃题中应有之义。规划既然不可能做到独居一隅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倒不如摒弃“比官式发展”思维,将那些幕后的隐性化利益争夺尽可能显性化,通过增加博弈的透明度,让所涉各地同台竞争。这样,即便会带来一些工作量上的负担,但至少比幕后攻关式决策更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