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个月工业回暖基础尚不牢靠
本报北京8月26日电(记者刘世昕)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今天说,尽管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前期工业增速的回暖主要依赖于宏观政策的拉动,工业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
朱宏任是在今天由工信部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举行的“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会上做出这样的评述的。
这份夏季报告作出工业回暖的依据是,前7个月工业增加值,已经从1~2月3.8%的增速提高至7月份的10.8%,有一个明显地触底反弹的趋势。另外,企业效益下滑的状况有所改观,多数行业利润实现增长。但报告认为,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被政策因素拉动回升,而且,前5个月利润同比下降22.9%,全年利润实现正增长难度很大。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长金碚认为,要实现今年GDP“保8”的目标,工业增速必须在12%以上,而目前工业真正实现回暖还面临诸多难题。
朱宏任认为,首要的难题是,外需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说,从二季度开始全球金融市场趋稳,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幅度有所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恢复,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主要靠政府投入和政策刺激,政策的持续效果还有待观察。由于经济基本面未有根本性改观,就业形势仍在恶化,产能利用率低下,尽管一些经济指标也显示世界经济正在触底,但短期内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不大。
与之相关的第二个难题是,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内需较快增长难以弥补外需萎缩形成的缺口。朱宏任说,今年以来,投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快速增长的支撑,民间投资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驱动下,国内消费品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类产品生产企稳回升,但政策驱动新增的消费需求难以弥补急剧萎缩后形成的需求缺口,特别是我国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许多产品出口比重超过50%,很难靠国内市场的拓展去消化外需不足形成的需求缺口。
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两难问题是,如何在恢复经济与控制产能过剩间找到平衡。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产能严重过剩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两亿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