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
星期

开放的中国真诚拥抱世界

——新中国对外开放60年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王希 朱立毅 雷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28    [打印] [关闭]
    2006年,一位美国家庭主妇的一个小小试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这位主妇坚持不买中国产品,结果这让她一家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事;4岁的儿子不得不去购买标价高达68美元的“意大利”鞋……等到一年的试验期结束,全家迫不及待地与“中国制造”重归于好。

    与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一样,中国也已经离不开世界。经历了60年对外开放的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寻求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对外贸易铸就中国成长基石

    今年10月15日,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结束之后的半个月,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又将迎来一次商品的盛会——第106届广交会。

    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文革”干扰,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非典”期间,诞生于1957年春季的广交会始终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其展馆一扩再扩,四易其址。去年,琶洲新展馆投入使用,其规模跃居世界单年展第一。

    广交会的变迁只是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贸易大国地位日趋稳固。

    一组数据反映出这个曾经长期闭关锁国国家发生的巨变:1950年我国进出口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上升至2008年的8.86%,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

    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从丝绸、茶叶,甚至猪鬃这类农副产品开始的。在工业薄弱的时代,中国人民靠节衣缩食为国家建设换回了宝贵的外汇。然而,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外贸总体增长缓慢。

    新中国外贸的春天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一年,国务院下发一系列文件,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办好外贸,办好能增加外汇收入的各项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贸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外贸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26.1%,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是改革开放前30年总和的15倍。

    从满足外汇需要开始的外贸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已成为解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前进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注重承接新的产业转移。由国际大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发包给专业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服务外包业,正凭借着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城市发展起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今年上半年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5%。

    中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

    在全球汽车市场遭遇重创之际,我国2009年上半年汽车销量首次超过600万辆,一举超过美日等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新中国“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那么遥不可及。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共和国的开创者希望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尽快发展民族工业,但西方国家对新政权实行经济封锁,我国被迫在封闭国门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格外艰难。

    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出台,到上海大众、北京吉普等首批汽车工业领域合资企业成立,与外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在中国不再是不可触及的禁区。

    至此,中国汽车工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合资,引进了新车型,掌握了大规模生产的基本技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现代工业技术标准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开拓了国内汽车市场,成为生产汽车品牌最多、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目前,排名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的整车巨头都在中国抢滩布局,全球最大的50家零部件企业中绝大多数也已在中国投资设厂。同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的资产占到了全行业资产的1/3,利润占全行业的一半。

    汽车工业的变迁,正是中国引进外资加快自身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1980年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建国饭店等首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诞生算起,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万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80多家来华投资。吸收外资规模从无到有,逐渐从上世纪50年代的19亿美元发展到累计实际使用外资8984.2亿美元。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外资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占全国企业数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5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相当于在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8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外资企业工作。

    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评价认为,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举措之一,就是对外资开放。这并不只因为中国缺乏资金,而是因为中国可以得到外资企业所带来的科技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其他方面的收益。这让中国的国内市场更有竞争力。

    60年共同成长,外资也在和中国的合作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拥有广阔的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充足的人才储备、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充满经济活力的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外资企业不再享受优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标志着中国将凭借更加成熟的综合环境优势来吸引外资。

    就在此前不久的2007年底,位于北京望京的摩托罗拉中国创新园区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摩托罗拉在全球最主要的研发基地之一。目前像这样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1200多家,在华投资的重点已从轻纺等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发展到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在这些外资企业看来,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始终是潜力无限的投资热土。

    中国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这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预言。

    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则表示,美国以至于国际社会,在中国成功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都将受益。

    未来会怎样?世界正在以热情的目光关注着中国。

    1992年,当时还叫做“琴岛海尔”的冰箱被摆进德国超市时,没人能想到,仅仅七年后,海尔就把工厂开到了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投资设厂的大型企业。更没人能想到,如今海尔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近60个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以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为基础设立的海尔—鲁巴经济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截至2008年底,我国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4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

    “引进来”“走出去”的交相互动,正在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2009年8月1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作为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这只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规模巨大的经贸交流中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扩展到包括美、欧、日在内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8个,在谈自贸区6个,与12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对外开放改变了中国,开放的中国也在真诚地拥抱世界。

    截至目前,接受我国援助的国家累计达到163个,其中经常接受我国援助的国家有120个左右,向这些国家累计派出各类技术专家55万人次。2006年,“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被正式写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这再一次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未来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容是自信的结果,它使对话和倾听成为可能。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议……中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开放,更加开放,过去的60年,中国从开放中获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深刻地改变了自己,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寻求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