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义祥:在黄沙中营造“绿色银行”
贾义祥今年58岁,是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的农民,这里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他承包了5000亩荒山种树,是当地的种树大户。在上世纪80年代,贾义祥还因养羊成为“万元户”在县里戴过大红花。
1980年,贾义祥从多伦县大北沟镇花塘沟村携全家到这里落了户。当时的铁公泡子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草茂林美,一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
当时他一家6口人连房子都没有,住在“地窝子”里,一年四季以玉米面为主食,生活很困难。随着政策的放开,“见过世面”的贾义祥,1984年办起了小型淀粉加工厂。1985年开始养牛羊,两年后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在之后的不到10年里,随着这里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牲畜的无节制繁殖,再加上农牧业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和恢复建设机制跟不上等因素,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子一年比一年多,草场一年比一年少,到1995年时已经不是风吹草低现牛羊了,老贾说:“已经变成了风吹草不动,200米外看见老鼠在打洞。”
肆虐的黄沙满天飞,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威胁。当时,村里种的是莜麦,有时农民刚播完种,种子就被无情的风刮了出来,一春种两次地在这里是常事。刚刚富裕起来的村子又变成了贫困村,农民返贫现象严重。
贾义祥当时觉得,再恢复农业生产已经不可能了,而牛羊眼看也就没东西吃了。“我有4个儿子。以后我儿子、孙子怎么办呀?”面对满目黄沙,老贾当时想不出办法,非常苦恼。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县政府组织部分农牧业种养能手到外地学习考察,乡里安排贾义祥去了。他们先后在内蒙古的赤峰以及河北、辽宁的一些地方就农牧林生产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了他很大震撼,特别是河北围场、辽宁建平县等地的人工造林工程搞的不错,县境内几乎没有一棵天然树,全部是人工林。当时贾义祥就想,建平人在黄沙地上种树,树长大了可以卖钱,既改善了环境又可以致富,正好解决了他日夜焦虑的问题。回来以后他决定承包村里的荒山种树。个人大面积承包荒山搞植树造林,当时在蔡木山乡甚至多伦县还没有先例,但乡里支持老贾的这个想法:“先干起来。”
1995年春季,他试着种了1000亩落叶松,共5万多株。全家人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成活率只有50%。到了第二年春天成活的树苗仅剩下10%。多年的辛苦积蓄十几万元打了水漂,本来就持反对意见的老伴儿和儿女们怨声四起。老贾也犹豫了,但在请教专家后,认为是自己树种选错了。1998年他试种樟子松,获得了成功,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可是老贾没钱买树苗了。向亲戚朋友家借,向银行贷款,但还远远不够。他先后卖掉了家里的500多只羊,80多头牛,把全部的家当都投在山里的树上。
在老贾忙着种树的时候,一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这就是“沙尘暴”。蔡木山乡也深受其苦,“每天早上起来都开不开门,全是黄沙。一年有5个月屋里要开灯”。
为治理沙尘暴,2000年6月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此,多伦县把生态作为了立县之本。目前,多伦县各类林木面积19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24.38%,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植树专家贾义祥,又一次成为模范。他以辛劳和汗水营造了一座丰厚的“绿色银行”,经林业部门大致测算,他这些年栽植的树林按时价计算价值已达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