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批评学生,为何要讨“尚方宝剑”
老师批评学生自古天经地义,为何要教育部发文确认?一个看似简单的规定背后折射出什么?为此“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中小学教师、学生和教育专家。
意在破解“学生不好管、老师不敢管”
“有必要!”青岛第二十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尹德伟表示,“看到这一规定时的第一反应是支持,它确实很有针对性”。
尹德伟说:“现在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确实有些不敢管。说少了不管用,说多了又怕学生和家长有过激行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陆士桢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所知名的实验小学,“校长们告诉我,办学中他们有‘两怕’,一怕学生在校时受到意外伤害,二怕家长和老师因学生教育问题发生冲突。”
陆士桢说,一些家长的过激行为确实让老师批评学生心存顾虑。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说:“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不好管,老师不敢管’在一些地方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像‘杨不管事件’这样的极端案例。教育部正是在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基础上出台这一政策的。”
2008年6月,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熟视无睹,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这名教师后来被称为“杨不管”。
“‘杨不管事件’仅是一个极端个案,而老师不敢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好管。”王定华说。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会尽其所能满足其要求。在这样的‘温室’里成长,一旦遇到风雨常常难以承受。这是老师不敢管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尹德伟说。
尹德伟自从教以来曾连续7年担任班主任。他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不管自己对不对,只要不高兴,就威胁老师要去报社反映。有的甚至以死相逼。找有些家长沟通,竟说这样做是‘个性表现’。”
比家长的某些行为更让老师顾忌的是一些学生脆弱的心理。近些年来学生因为受到老师批评或不堪学业压力而自杀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今年5月,山东省泰安市北集坡镇洪沟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因把自己的作业交给同学抄,被老师当众批评后喝下了农药……
尹德伟说:“类似的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师不对。这种心理在助长了一些学生不良行为以及家长对孩子骄纵的同时,也使老师在需要批评学生时顾虑重重。”
“出台这个规定的目的就是要在强调班主任负有的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时,不再缩手缩脚,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和管理学生。”王定华说。
什么是“适当方式”?
什么是批评教育学生的“适当方式”?家长们担心,这种“适当方式”会不会演化为变相体罚?随着这份规定的出台,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适当方式不等于打骂。不打骂不等于没有惩罚,不等于要完全放弃管教。”陆士桢说,“适当方式应该包括必要的批评和惩戒,比如说乱扔垃圾,就可以让他值日几天,来体会一下反省一下。”
王定华强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虽然明确了班主任的批评权,“但前提是这种批评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必须是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陆士桢认为,家长们关心的如何界定“适当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孩子在家犯了错,家长会不会批评教育他们呢?是不是也会进行一些罚孩子打扫房间之类的惩戒呢?我想家长们担心的是老师会不会像他们一样爱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带有不良情绪。”陆士桢说,“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行为失当,在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要讲艺术,这一点无论对老师还是家长而言都很重要。”
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教师周涓说:“我们在学生犯错时,主要还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但会注意自己的仪态语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打骂学生’是个高压线,就算再生气,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不会去碰它。”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出于关心、爱护,还是为了发泄愤怒,进行报复,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尹德伟说,“真正有效的批评和惩戒不应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而应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让他们知道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所致。”
他认为,“适当方式”中应该包括一定程度的惩戒手段,可以有语言上的严厉训诫、隔离惩罚、代价惩罚——暂停犯错学生的某些权利,“问题的关键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我们一定要真正爱孩子。”
“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新课题
“‘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触及了独生子女教育这个敏感话题。”陆士桢说,“目前大城市中小学本地生源的在校生中,95%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成为社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王定华认为,独生子女时代的基础教育要特别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单靠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成这项工作。”
周涓告诉记者,多数独生子女入学后突出的表现是对学校的各种纪律约束的不适应,“他们在家里被家长娇纵惯了,无拘无束,面对纪律约束时有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强烈反弹。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越来越早,大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学生遇事能够独立思考,是几代教育工作者期待的进步。”尹德伟说,“这种进步也为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实际上是学生的导师,老师自身的素养必须要跟得上学生的进步,否则很难引导学生。”
陆士桢说,她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现在中小学里教学中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班集体的群体互动功能发挥得不够。“过去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活动比较多,比较强调集体荣誉,而现在这方面工作较为欠缺。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倾听和倾诉能力比较差,不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很畅通地和外部连接起来。”
陆士桢说:“未来班主任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更多地重视团体中的群体互动,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帮助孩子学会在尊重团体规则的前提下保持个性,这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孩子进行团体精神培训的过程,恰恰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特别需要家长配合,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群体互动,在集体中获得好的成长环境。”陆士桢说,“教育好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因为我们需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