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
共和国60年体坛影响力评选揭晓——

三代体坛名宿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报记者 郭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31    [打印] [关闭]
    8月29日,由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冠名的“国珍杯”共和国60年体坛影响力评选揭晓颁奖盛典,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这台名为“功铸体坛,荣耀中国”的盛典,也是中国体育人向共和国60华诞的集体献礼。

    从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到2009年国务院确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新中国体坛的特殊时刻都在这次盛典中被一一提起,现场很多老体育工作者在回忆这段光辉岁月时都流下了热泪。作为“小字辈”的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陈燮霞也激动地说,是陈镜开创造了中国举重的历史,“没有前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亿中国人不再是落后选手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郑凤荣,一点儿不像是72岁的老人—声音清脆,语速很快,腰直背不驼,走起路来还是风风火火的感觉。

    郑凤荣现在的工作是创建“中华体育工作者关怀基金”。她说,中国体育是她一生的归宿,“如果我一辈子都在为中国体育作贡献,死而无憾。”

    1957年的记忆对于郑凤荣来说,是一段最特殊的情感,那一年,中共中央开展反右运动,很多运动队的训练都处于停滞状态。但正是在那一年,郑凤荣先是在柏林以1米72的成绩获得国际田径邀请赛女子跳高第一名,又在11月17日北京田径邀请赛上以1米77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同时也成为1936年以来,亚洲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那天是个星期天,比赛完了我都没什么感觉,没想到后来有那么大的影响,当时知道了成绩以后就玩去了。后来人家问我比赛成绩怎么样,我说,‘破了’,人家说,‘什么破了’,我说,‘世界纪录’。‘啊’,大家好像都被吓着了。”回忆起那个历史时刻,郑凤荣还显得有些激动,“那时,国外媒体的报道说我是春天的燕子,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联社说‘这代表着六亿中国人不再是落后选手’,这个评价让我特别振奋。”

    “60年代,中国体育还比较落后,我们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比较差,现在居民社区里的健身器材都比我们那时训练用的专业,我现在常跟别人开玩笑说,要是那时候就有按摩和桑拿这样的恢复措施,那我还能跳得更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让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飘扬

    1984年7月29日,27岁的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为中国夏季奥运会军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标志性时刻,也是中国奥运史上一个最振奋人心的开始。

    “中国人早晚会拿到世界冠军,早晚会在奥运会上表现出强大竞争力。”许海峰说,“只不过我比较幸运。”

    对于这枚历史性的金牌,许海峰很清楚它蕴含的意义:“那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家需要有振奋人心的消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迅速增强,而奥运会金牌恰恰可以让人们感到强大的国家荣誉感,体会到为国争光的荣耀。”

    “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3年,我感觉国外对我们中国人的态度,最能反映出我们新中国60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许海峰说,“最早出国的时候,别人都不太了解中国,更不清楚中国体育是什么样子。但现在,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说自己是中国人,一说奥运会,自己都会非常自豪。”

    “实际上,体育和各行业一样,都可以为整个国家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许海峰说,“我们体育人一定要有这个自信,在任何一个大赛中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上世纪末:我们仍有吃苦和奉献精神

    个子不高,一身素色连衣裙,化着淡妆,拎着一个颇为时尚的小挎包——很多人都没认出,这是那个在赛场上比男人还凶狠的冼东妹。

    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妈妈冠军”,在雅典和北京连续两届奥运会上,冼东妹两次拿到女子柔道52公斤级金牌。当问她有没有想过去伦敦奥运会时,冼东妹说,3年时间还很长,“这期间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准,但我一定会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事。”

    如果能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那时的冼东妹是37岁,这个岁数在柔道、特别是在小级别的比赛中,没有任何优势。

    “实际上,北京奥运会我就是后来复出的。”冼东妹说话不急不慢,她说,这都是当妈妈以后被“磨”出来的。“当时生小孩才半年,一狠心,自己就回了国家队。”

    “现在我还在坚持训练,因为要参加今年的全运会。我这个级别的对手都很强,我不敢放松。”冼东妹告诉记者,她不会因为全运会的压力而背上心理包袱,“我觉得自己是在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去准备这个比赛,主动去调整、控制自己的想法,年轻运动员很难有这样的体会,这也算是一种感悟吧。”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运动员,还是能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还是有奉献精神,能吃苦的。”冼东妹说,“和前辈们一样,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体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北京8月3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