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病毒 喜欢潜伏
过了特殊的年代,在情感多元的今天,已经很少有硬性的干扰因素来影响婚姻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男女的情感选择就会一帆风顺。试想一下,把余则成放到今天,他究竟会选择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左蓝,还是会选择独具情调、撩拨人心的晚秋,抑或直爽朴素、持家有道的翠平?
爱情之所以是个难题,全因为大家都像余则成那样,要么迫不得已,要么情非得已地将标准答案搞成了多项选择。最幸福的爱情就是最简单的爱情,直白地说,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两小无猜、一见钟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间不会发生什么妖蛾子。但人这一辈子,尤其是在能折腾的年纪,能不发生一些妖蛾子么?
爱情层面的博爱主义,其实还是无需多担心的,摊薄了的爱,再怎么博大也顶多像层沙,禁不起风吹。要命的是那种所求不得的爱,按照作家海岩的说法,那是“人生之苦”,所求不得,能放弃的话倒也罢了,问题是有的人想放弃而不得,那爱像一棵毒株一样,长期潜伏在内心深处,被压着埋着,还会曲折地生长,甚至开出一朵花来。那朵花不能怒放,但生命力却持久地长。
革命战士潜伏敌人内部是为了事业,潜伏在内心的爱,如果控制好的话,破坏性会不大,很多时候,这种爱只是一种独自看云般的自我欣赏,是怜悯、原谅、宽容等伟大情感诞生的源泉,是美妙镜子对残忍现实的一种映照。但如果控制不好,也会瞬间爆发,不过不会像甲型H1N1那样传染给别人,只会折腾自己生不如死、痛哭流涕。
爱是病毒很危险,所以对于带有毒性的爱,一般人都懂得怎么让它一直潜伏下去,别流窜出来伤人害己。事实上,这种病毒性质的爱,更符合文学意义上永恒的爱。因为它永远处在实验室状态,不用经历见光、开花、结果、枯萎等这些已知的过程,反而充满因为未知而带来的丰富想象。这想象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约等于零,就好像我们知道北极熊的样子,但却没有必要真的跑一趟北极一样,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了,不要问,不必想,不用等……
有网友不喜欢《潜伏》的结局过于悲伤,为它写了续集,续集中余则成在台湾潜伏了38年后回到大陆寻找翠平,这大概可以视为余则成心中的情感病毒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发酵后复发,这样的续写尽管皆大欢喜,但与余则成在台湾结婚的晚秋怎么办?拙劣的编剧也许只好安排她病亡或者出意外。对于翠平,余则成从不接受到喜欢再到依赖,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种植爱的病株的过程,要么说有那么多情歌喜欢唱“爱是一种毒”、“爱是一种病”呐?
总而言之,狭义的爱是一种不健康的东西。我们毕生的努力就是控制它不要枝蔓丛生,直到内心实现风平浪静、风和日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