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
职场新丁的“心理断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职场新丁亮相的时候了。每年8月末9月初,正是职场新人结束入职培训,开始正式工作的时候。而这个时期的应景新闻就是关于“心理断乳”的。翻开各家报纸杂志,诸如此类的新闻不少:职场前辈叹新人难带、新人无法适应职场新生活等等。
总结起来,不过如下两条:一是老人们抱怨新人毛病多,最常见的比如眼高手低、性格孤僻冷傲、没有主见只会盲从等。而新人们则苦恼职场关系复杂,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涉世不易。最后是心理学家登场,建议新人们正确认识压力,积极融入,尽快实现“心理断乳”。
可照我看哪,乍从学校转换到职场,谁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啊。直抒己见叫眼高手低,埋头做事成了没有主见,这尺度还真不好拿捏。谁都知道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半载的,适应期很快就会过去。不过应景的新闻看多了,老人们不抱怨一下,新人们不踌躇一番,似乎心里就空荡荡没着落似的了。
唱给大人们的催眠曲
睡不着怎么办?听催眠曲。据报道,因工作生活压力大,大部分都市白领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状况。这一庞大的群体催生了催眠音乐的流行。这些“成人催眠曲”以轻柔音乐为主。
据说,每晚听着催眠音乐,按音乐提示,想象自己在大草原上或者金碧辉煌的皇宫里,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慢慢地就能摆脱失眠。
听着催眠曲就能入睡的人,应该是自我心理暗示比较强的那种。能按着指导语进入想象的世界,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轻松入眠的目的,也算是失眠人群中的轻度患者。如果音乐可以治疗失眠,这个依赖症倒还相当优雅呢。
被冷落的“临终关怀宣传”
复旦大学的学生在暑期组织了一次特殊的社会实践:为上海社区的老年人举办“临终关怀”讲座。“临终关怀”服务被认为是一种生命质量的体现,由医务人员、社工、家属、志愿者等多方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提供。因此,大学生的热情很高,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然而走进社区,学生们才发现,他们认为很有意义的活动却遭到了市民的冷落。除了一些经过几番动员才勉强来听讲的社区干部,大部分老人拒绝参加活动,认为会“触霉头”。
志愿者在“临终关怀”中提供的主要是精神关怀和心理安慰服务。能让被关怀者在平静安详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当然是件大好事。不过要想普及服务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先考虑受者的心理感受。直接使用“临终”字眼,又用讲座这样硬邦邦的方式,引发老人们的反感也是意料之中的。
被炒作的“心灵同居”
南京有媒体报道称,“心灵同居”正在大学生中日渐风行。所谓“心灵同居”,就是指在社交网站上认识网友,共同居住在虚拟的公寓里进行一场虚拟恋爱。
“在虚拟社区里可以完全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可以同时有几个同居密友,很轻松。”有受访大学生如是说。还有人表示,之所以迷恋“心灵同居”,是因为学生大多没钱没房没女友,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只能找个假的来安慰一下自己了。心理专家表示,网络生活方式非理性,学生应适当扩大交往面,培养自己的竞争型心理素质等。
哎,折腾半天说的就是“虚拟恋爱”的事儿。早多少年就有的游戏了,这会儿用所谓“心灵同居”的字眼,新瓶装旧酒,又拿出来炒作一番。这年头大学生也不幼稚了,谁玩游戏还投入真感情啊。何苦要把小事放大,徒给学生、家长增加心理压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