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所有问题
我不知道这些舆论真正对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了解几分,作为曾经操作过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三班主任,我想为体制本身说几句公道话。
首先,今日的综合素质评价体制实际上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硬塞给我们的程序,而是考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呼吁多年的结果。眼下否定综合素质评价的专家学者中,时光流转若干年,似乎也正是高调呼吁“不能一考定终身,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那群人。其次,专家鼠标固然点不出高考招生综合素质,但是,“点”的却是相对最了解考生的一线教师对该考生的几年累积的系统评价,如果这样的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万众期待的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制”,恐怕更是痴人说梦。
有人说,综合素质是个主观概念,是跑得快、跳得高,还是唱得好?这是专家没法衡量的。按照这个说法,高考也可以直接取消得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与水平,又岂是一张语文试卷能衡量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照此而言,任何判断与评价都无可下手。还有人说,既然民族和户籍都能造假,这个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怎么保证客观?其实,如果相关制度设计跟得上,监管得力,公开公正并非不可预期。还有的说“应试教育不改,‘综合素质’势必畸形”,诸如此类,显然过于夸大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期待——须知,它只是当下教育体制中的一小步变革,且局限于高考招生的“参考意义”上,总不能指望它解决基础教育中所有错综复杂的体制问题吧。
高考公平是一种相对公平,是不断修正中的公平。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抵达公平之路上的一块跳板,固然要接受公众的批判与指点,但显然无法承载对基础教育的所有期待。我们一方面说综合素质评价有腐败嫌疑、根治不了应试教育、无法客观评价学生,反正就是没法搞;另一方面又呼唤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在高招中的应有位置,谴责招生只看高考成绩的片面行为——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想,最好还是请神仙来招生吧,省得点鼠标,也省却了高考,一挑一个准。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需要不断修缮与校准,执行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批评是可以的,但应在了解其主旨与操作的基础上保有起码的善意,理性批判,多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踩几脚还骂几句“生下来总是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