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白痴,又是天才
你摸摸脑袋:“总得有那么一两样足够吓唬人的本事吧!”
没错,以下就是天才之一霍丽,她能听到电流在墙上电线中来回穿梭时发出的嗡嗡颤动声。当她将耳朵贴近关着的收音机时,也总能准确地报出“国家公用无线电台正在播放关于狮子的节目”。
另一位天才道格,能够提前半小时意识到康妮的癫痫即将发作。他会向她叫喊,并一路拉着她跑回安全并宽敞的地方,请人为她治疗。
不过,这两位天才在一般的智商测验中很难及格。霍丽患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症,她甚至不能完整地读完一页小说。道格尽管屡次成为康妮的救命恩人,但它其实是一只毛茸茸的、厚刘海快盖住眼睛的佛兰德斯牧羊犬。
既是“白痴”,又是天才,在美国动物学家葛兰汀的著作《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中,充满了这样的对比。这位自闭症患者相信自闭症症状和动物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都缺乏正常人类所具有的联想、概括、逻辑推理和语言能力。
在塔顶尖尖的教堂中,普通人看到的无非是宏大的穹顶、满面愁苦的耶稣像或斑斓的彩绘玻璃,但自闭症小孩看不到这些场景,甚至在他眼里这不是一个教堂,而是一条条柱子和一堵堵墙壁的集合。给他一支铅笔,他就能画出整座建筑的透视图。
爱穿工装裤的葛兰汀本人也是“白痴与天才”的混合体。身为畜牧学教授,她仍像幼年一样缺少形象思维。一听到“网络公司”这样的抽象词,她脑海里只会浮现出“租借来的办公室和两年内就会过时的电脑”。
经过长期治疗,这个62岁的女人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用有限的几个词组重复有关公园里旋转木马的话题。但她仍然保留了自闭症患者特有的敏感,“我们和动物观察到的是实际上的世界,而不是观念中的世界”。
正是这种被一般家庭视为灾难的自闭症,帮助葛兰汀从那些转速过快的人类思维中另辟蹊径,通过大量普通人视若无睹的细节,“感受动物的内在世界”。
在她的眼中,一匹马看见戴黑色帽子的人就会激动地两腿起立,看似进攻性很强,其实是个防卫动作,因为它曾经遭受过黑帽客人的虐待;另外一匹马总是不愿意被拉上拖车,很可能它第一次上车时倒霉地撞到了头;院子里的一只斗牛犬总是追赶汽车,因为快速行驶的汽车就像猎物一样引发了它捕食的冲动。
当一条半岁大的混种狗看到出差离家两个月的男主人时,会一边不停地摇着尾巴,一边呜呜叫着趴在地上,既高兴又惊慌,这是因为它看到了本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人,“就像是看到了鬼一样”。
这位学者甚至亲身体验动物的感受。她在农场上看到兽医在给牛打针时,为了将牛固定,用一种金属制成的V字形牢靠架将牛紧紧夹住。这时,牛的面部显现出了一种“像初生的婴儿被裹进襁褓”的满足感,并安静地接受这一针。
回家后,她立刻动手为自己也制作了一个架子,只要趴在里面,那种被挤压的感觉就可以让她从焦虑中重回平静。这种后来被称为“拥抱机器”的装置,随即在全球3500万名自闭症患者中风靡。
显然,葛兰汀将自己作为自闭症患者的感受套用在各种动物身上,她甚至认为自闭症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点,因此自闭症患者可以翻译动物的话。然而翻开这本长达326页的书籍,我并没有找到太多实验数据,而是大量的观察笔记和个人感受。
如果不是“盖着印章”的博士与教授,葛兰汀更像是坐在大帐篷中、对着水晶球和塔罗牌猜测前世今生的吉普赛人。武汉大学动物行为学家教授卢欣指出,这恐怕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则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对动物行为的分析,还是应该建立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看来,葛兰汀这种听上去像神秘占卜者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可。另一方面,有关自闭症的病因至今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这种精神障碍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
无论如何,就算再先进的仪器和理论,在那些发生在动物和自闭症患者身上的奇迹面前也显得有些苍白。这些甚至还无法运用序数词的“白痴”,也许真是被赋予了用另一种能力感知世界的“天才”。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美]葛兰汀/约翰逊著
马百亮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