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中国的滋味
吴蕴初(1891~1953),上海嘉定人,化工实业家,创下第一个国产味精品牌“佛手”
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店,要了一碗菜汤,品了两口,夸张地摇了摇头。他掏出一个小瓶,招摇地高高举起,往汤里抖落几颗白色粉末,然后,一边大口喝,一边还时不时地啜嘴咂舌,大有其味美不胜收之感。
对面的食客忍不住问道:“侬在汤里做了啥法?好香。”回答是:“侬阿品品看!”
结果,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年轻人得意地说,“此乃味中精华,故名味精”。
在场的人大概都没想到,这两个字日后竟成了一个行业的通用名词,而这个年轻人吴蕴初,也成了誉满中国的“味精之父”。
吴蕴初这番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本就是为了表演和宣传,并最终惊动了当时著名的酱园店老板张逸云。两人由此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佛手”商标。
如今,这个隶属上海冠生园的味精品牌上,仍然用粗黑的字体印着“源于1923年”。半个多世纪之后,这座即将举办世博会的城市搞了一次展览,试图重温我国近代轻工业发展的百年史,展品中就有吴蕴初当年生产的蓝色铁罐,罐身虽已斑驳,上面的佛手标记却清晰可辨。
时光倒回到86年前,那时,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调味品行业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时,日本人对味精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
学化学出身的吴蕴初对此很不服气,开始研制批量生产“谷氨酸钠”的技术。从1921年起,他与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个亭子间,在阁楼上开始了实验。
据亲人回忆,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吴蕴初总是心情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试管破碎,弄得他满手都是口子。试验中不时逸出的硫化氢的臭气与盐酸的酸味弥漫着整个里弄,弄得街坊邻居非常不满,吴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邻家去致歉,以求谅解。
好在,两年之后,神奇的白色粉末终于试制成功。这些从谷物中提取出的味精上市后,打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很快抢占了市场。
1926年,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继天厨味精厂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氯碱厂、第一家耐酸陶器厂和第一家硝酸厂,这4家“天”字号化工企业,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垄断。
不过,就在国货逐渐收复中国市场之际,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却节节败退。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后,吴蕴初不得不将“天厨”味精厂搬去香港。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远在重庆的吴蕴初又不得不电令香港“天厨”拆运撤退。
这位立志于“实业救国”的商人,一生都在期盼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他交游广阔,却无心于政治。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在重庆和王若飞共同签名发请贴,邀请工商界人士与毛泽东在桂园座谈。同时他又拒绝了蒋介石要他担任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的邀请。
在女儿吴志莲眼中,父亲这一生很辛苦。他正是最得意的时候,抗战开始了,抗战胜利之后又是内战。解放后,他放不下自己的事业,从美国回来。他受到非常客气的对待,但是却不让他再管工厂了,“这是他一生最灰心的时候”。
就在去世前几天。吴蕴初还笑眯眯地跟女儿说:“开工厂的叫资本家,都是剥削、不劳而获。”但说着说着,他突然生气了,撩起袖子,给女儿看当年摆弄化学药品时,胳膊上留下的那些伤疤。“我怎么剥削了?我怎么不劳而获了?我想不通。”
据说,这位立志为寻常百姓提供美味的“味精之父”,自己在饮食上并不考究。他“通常吃饭就三两分钟,吃完了,拍屁股就走”。在成为上海滩的工商业巨子之后,他有时也会一边念叨着“别遇见熟人,别遇见熟人”,一边在路边买一串油炸臭豆腐,躲在一边大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