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

部分青少年对手机产生精神依赖

本报记者 孙海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2    [打印] [关闭]
    “滴滴……滴滴……”夜深人静,QQ的提示声从小强(化名)房间隐约传来。小强的妈妈立即警觉、翻身下床,蹑手蹑脚地推开儿子的房门看到,蒙头蜷缩在被窝里的小强,正和同学用手机聊得热火朝天。

    为防止刚刚升入初三的儿子频繁上网,开学前,小强的妈妈已将家里的电脑搬到了客厅,哪知儿子利用手机上网已有一段时间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西安市铁一中心理辅导老师苏芸茹对此深有感触。

    “部分青少年,已对手机产生了精神依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内第一条公益性母亲热线的创办人高春鸿认为。

    高春鸿同时是一名初一女生的母亲,女儿班里的71名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的还不断更新,个别孩子甚至有两部手机。

    “他们对手机功能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成年人。”一项“中学生一般用手机做什么”的调查显示,除与家人联系外,中学生用手机主要是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闲聊。

    很多学生,都是埋着头走路的“拇指族”。苏芸茹说,对手机的依赖,使孩子们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在短信中相互逗乐,但真正面对面时却会无所适从。更严重的是手机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了危害。

    “通过手机传播的不良信息,有文字、有视频,还可以互动,这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高春鸿认为,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渴望摆脱父母的约束,渴望和同伴、和异性交往。这时,一些交友网站通过手机这种比较隐秘的渠道,频繁地发出交友信息,甚至色情内容,很容易诱使鉴别能力差、受好奇心驱使的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这时,家长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交朋友。”高春鸿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发展变化,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他们一起成长。让他们知道家庭是温暖的,他们就不会到外面去寻找情感寄托。

    同时,家长要让他们了解社会是多元、复杂的,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上当受骗;告诉他们,手机是一种工具,要利用它做有益的事;让他们学会分辨是非。

    “学校也需要做一些硬性规定。”目前,一些学校已在《学生手册》里明文规定,学生上课不能带手机,一旦发现,立即没收,不予退还。每个班级设有固定电话,可以用来和家长联系。“这种做法很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规避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高春鸿说。

    高春鸿对“通过立法规避手机不良信息的危害”持保留态度。“毕竟,在我国现阶段,以法律手段形成对手机的限制不具有现实意义,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责任,让青少年产生自身的免疫力。但她仍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应出台政策,保证青少年运用手机的安全,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苏芸茹建议,应开发一种学生专用手机,只具有最基本的通话功能,最多再加个短信功能,总之要“功能少一些、价钱低一些”。

    本报西安9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