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

只为一颗炽热的“报国心”

——吴大观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 樊曦 陈梦阳 徐宜军 刘彤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2    [打印] [关闭]
    从8月25日到31日,从北京到东北再到陕西,在报告团的所到之处,人们聆听着、沉思着。在这个初秋,一个用一辈子为航天事业书写“鞠躬尽瘁”之义的老人让中国铭记。

    “他,朴素而简洁,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吴大观的女儿吴晓云这样介绍他的父亲。

    台下,是静静聆听的听众。在国资委大礼堂,坐满了来自国资委机关系统的干部职工。通过同步视频,136家中央企业的几百名主要负责人和单位职工也在凝神倾听。

    “爸爸最好的衣服是1960年买的一件涤卡中山装,一穿就是40年”;“爸爸89岁才离休,他总说‘时间不够用啊’”;“爸爸用一辈子的人生教育我,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

    吴大观,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从上世纪50年代,从沈阳东郊一片出没着野兔子的荒草地上,他带领着新中国第一批研制飞机发动机的人才,开始了一场漫长曲折的求索。

    近一个甲子的披荆斩棘,从一穷二白,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到文革时期饱受迫害导致左眼彻底失明,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追赶逝去的时间夜以继日的研究,他,何曾放弃!只为了一颗炽热的“报国心”!

    “我是第二次听吴大观事迹报告会了,每一次听都有新的感受。他,是我们中央企业优秀党员的代表。爱党、爱国、事业有成、航空报国,是他最突出的表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资委党建局副巡视员牛志强说。

    在辽宁人民会堂能容纳1500多人的大报告厅里,来自航空企业的干部职工、机关党员干部、高校学子和解放军指战员在聆听报告团的报告时热泪盈眶。

    辽宁人对吴老有着特殊的情感。1956年,吴大观来到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随后,又到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在辽宁整整度过了21个春秋。这期间,他领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和试验基地,领导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在辽沈大地上,留下了这位祖国和人民“忠诚的儿子”航空报国的身影。

    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赵克非说,当前,学习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要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

    在西安,会场上的许多人眼含热泪。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员工贾龙在听完报告后深有感触地说:“吴老的事迹让我明白,作为一名‘80后’,人生的意义在于执著和奉献。立足自己的专业,为企业、为行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毕生追求。”

    据新华社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