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4日
星期

在旅行中体会差异

李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4    [打印] [关闭]
    开学了,我反而会怀念起我的毕业旅行。因为那以后,我走向新的起点。

    中学毕业那年,余秋雨的散文正在流行。受他的启发,我曾经幻想去敦煌,但最终无法取得父母的同意。后来上了大学,逐渐有了外出游玩的资本,毕业旅行去的是东南亚,现在想来,也算是了却了学生时代的一桩心愿。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的年轻人享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毕业旅行:那应该是三五好友或独自一人,趁着年轻踏上旅途,行程的终点应该是一个企盼已久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想象皆得到了满足。

    但是,如果严格下定义的话,毕业旅行其实有着更为正式的形式,它有时是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团体活动,有时则是由学校来负责筹备。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里,毕业旅行有着不同的形式。欧美国家的学生或许更喜欢撇开校方,自己搞一场年轻人的狂欢;而在东方社会,毕业旅游则是每所学校必须安排的典礼。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强调毕业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大多设在京都。作为日本国内的文化古都,京都的寺庙和神社显然有助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这样的旅行多少带有正统教育的背景。所谓毕业,也大抵是为了新的开始。通过这样的旅行,日本学生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可以结识金阁寺或三岛由纪夫,或是了解川端康成笔下的清水寺,幕府时代的历史随之在孩童们的生活经验里展开。由这种体验出发,他们能够激发出对明治维新和太平洋战争的内省。

    旅行的教育意义在这样的安排下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认识已经淡薄到了极点。或许在很多场合,我们也会安排一些看似有意义的参观活动,比如游览各种博物馆、名人故居或是纪念碑,但是我们似乎始终没有领悟出一个道理,即漂泊中的洞察在于启发而非灌输。

    不论是最早的朝圣者或是近代的旅行家,他们走进的无不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即使对于当代的观光客来说,能够领略不同的事总是旅行的乐趣所在。我们希望在旅行中接触差异化的东西,然后让这种新鲜的触觉反过来促使我们思考。如果旅行真的可以类比于读书的话,那它显然应该像书籍那样有助于反思。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毕业旅行应该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就算不能走到千里之外,它至少也要给人新鲜感,换句话说,毕业旅行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体会这种多样性至关重要。社会的复杂不同于校园,除去琐碎的生存技巧不谈,最为根本的就是去体会差异的存在。当你看到西藏的僧侣后,你会发现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保障个体的生活状态;而当你走进日本的秋叶原后,你或许会反思科技的进步是否能造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与国外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不少年轻人缺乏开阔的视野。如果给这种现象寻找原因的话,较少的旅行经历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旅行与很多更为基础的因素有关,但是在现阶段,我们或许可以动用教育资源去安排一些游学,至少也要安排毕业旅行,因为在很多时候,如果有机会迈出第一步,体会过不同的世界,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就完全有可能改变。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学生已经足够优秀了。我们现在只是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我们应该去反思“行万里路”的真义。

    中青在线旅游文化频道9月2日改版后正式上线

    敬请关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