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体会差异
中学毕业那年,余秋雨的散文正在流行。受他的启发,我曾经幻想去敦煌,但最终无法取得父母的同意。后来上了大学,逐渐有了外出游玩的资本,毕业旅行去的是东南亚,现在想来,也算是了却了学生时代的一桩心愿。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的年轻人享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毕业旅行:那应该是三五好友或独自一人,趁着年轻踏上旅途,行程的终点应该是一个企盼已久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想象皆得到了满足。
但是,如果严格下定义的话,毕业旅行其实有着更为正式的形式,它有时是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团体活动,有时则是由学校来负责筹备。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里,毕业旅行有着不同的形式。欧美国家的学生或许更喜欢撇开校方,自己搞一场年轻人的狂欢;而在东方社会,毕业旅游则是每所学校必须安排的典礼。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强调毕业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大多设在京都。作为日本国内的文化古都,京都的寺庙和神社显然有助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这样的旅行多少带有正统教育的背景。所谓毕业,也大抵是为了新的开始。通过这样的旅行,日本学生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可以结识金阁寺或三岛由纪夫,或是了解川端康成笔下的清水寺,幕府时代的历史随之在孩童们的生活经验里展开。由这种体验出发,他们能够激发出对明治维新和太平洋战争的内省。
旅行的教育意义在这样的安排下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认识已经淡薄到了极点。或许在很多场合,我们也会安排一些看似有意义的参观活动,比如游览各种博物馆、名人故居或是纪念碑,但是我们似乎始终没有领悟出一个道理,即漂泊中的洞察在于启发而非灌输。
不论是最早的朝圣者或是近代的旅行家,他们走进的无不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即使对于当代的观光客来说,能够领略不同的事总是旅行的乐趣所在。我们希望在旅行中接触差异化的东西,然后让这种新鲜的触觉反过来促使我们思考。如果旅行真的可以类比于读书的话,那它显然应该像书籍那样有助于反思。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毕业旅行应该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就算不能走到千里之外,它至少也要给人新鲜感,换句话说,毕业旅行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体会这种多样性至关重要。社会的复杂不同于校园,除去琐碎的生存技巧不谈,最为根本的就是去体会差异的存在。当你看到西藏的僧侣后,你会发现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保障个体的生活状态;而当你走进日本的秋叶原后,你或许会反思科技的进步是否能造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与国外的同龄人相比,中国的不少年轻人缺乏开阔的视野。如果给这种现象寻找原因的话,较少的旅行经历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旅行与很多更为基础的因素有关,但是在现阶段,我们或许可以动用教育资源去安排一些游学,至少也要安排毕业旅行,因为在很多时候,如果有机会迈出第一步,体会过不同的世界,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就完全有可能改变。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学生已经足够优秀了。我们现在只是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我们应该去反思“行万里路”的真义。
中青在线旅游文化频道9月2日改版后正式上线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