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6日
星期
“铁人”后代誓建“百年油田”

大庆油田永葆青春的秘诀

王胜波 本报记者 亓树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6    [打印] [关闭]
    生日蜡烛已经点燃,一家人围坐在60岁的老父亲身旁,紧邻老人的一个座位却还空着。此时,电话铃声响起:“爸,您的生日我不能陪您过了,明天队里要搬家。祝您生日快乐!”

    电话那头——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三公司30681钻井队队长徐景锋满脸歉意,可老人并没有表现出不悦。作为新中国第二代石油工人,他理解并支持儿子的举动。

    “想当年,我不也一样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嘛!”老人动情地对子女们说:“大庆油田能够有今天,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奉献了青春,甚至用宝贵的生命创造出来的!”

    今年,大庆油田已开发建设50周年。目前,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人均提供约1.5吨油。

    “铁人”后代吹响新会战“冲锋号”

    徐景锋没能给父亲过生日,是因为30681钻井队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场新会战。他和全队兄弟们憋足了一股劲儿:“咱们队可不能拖后腿!”

    去年7月16日,大庆油田打响高科技新会战。包括徐景锋在内的青年突击队队员在誓师大会上庄严宣誓,决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揭开为祖国献石油的战斗新篇章。

    由于用工形式调整,30681钻井队减少了20多人,新来的几名工人技术还不熟练,4个生产班组都吵着要骨干,怎么办?

    徐景锋声如洪钟:“作为‘铁人’的后代,难道我们忘记了‘铁人’当年说的话了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当年,37岁的王进喜前来支援大庆。因为没有吊车和卡车,设备被滞留在车站。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索性带领工人硬是靠人拉肩扛,将几十吨的设备搬到了井场。

    王进喜、段兴枝、马德仁、薛国邦、朱洪昌被誉为大庆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2岁,带领会战青年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战雨季,斗严寒,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谱写了一首首撼人心魄的创业史诗。

    今天,“铁人”的后代已经继承了他们的精神。徐景锋一连30多天,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井场,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撸起袖子就和工人们一起干。30681钻井队一个月钻井进尺突破9000米,吹响了新会战的“冲锋号”。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青年,为了保卫国家能源安全奉献着青春:哪里最需要,哪里就闪烁着他们的身影;哪里最艰苦,哪里就飘扬着青春的旗帜。

    高科技采油延续百年油田梦想

    在连续27年实现原油5000万吨高产稳产后,大庆油田又科学地将原油产量调整到4000万吨,并提出“创建百年油田”的宏伟蓝图。

    然而,要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对于大庆这个已开发50年、进入高含水后期的油田来说,谈何容易!至少国际上没有先例。

    大庆人却对此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高科技采油的科学实践。大庆油田12万名青年,正是实施高科技采油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大庆50年来持续高产稳产的“秘密武器”。

    油田开发初期,曾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大庆这样的“三高”复杂油田。面对这种结论,科研人员毫不气馁,他们始终坚信一定能高水平高质量地拿下油田。

    1961年,24岁的王启民大学毕业,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干劲,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他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力量。

    凭着对石油事业的忠诚,王启民在科研道路上刻苦钻研。会战初期,他提出“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扭转了当时采油速度低、含水上升快、产量稳不住的被动局面,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用事实驳倒了外国专家的断言。

    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王启民这样的青年科技人员,以科学求实、挑战极限的精神,深入井场,细致研究每一个油层,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资源有限,科技无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后,各类技术难题逐渐显露出来,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一代青年科研人员任重道远。

    伍晓林,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油田,一直从事“三采”技术研究。他带领三元复合驱攻关组经过4000多次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表面活性剂,大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仅一个区块试验,就比采用进口驱油剂节约1.47亿元。

    每一次跨越,都是采油技术的突破性变革。目前,大庆油田已经掌握并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采油技术,原油采收率居世界前列。

    如今,成千上万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大庆油田寻找着保持青春活力的“秘方”,延续着百年油田的梦想——分层注水、分层开采主要贡献者刘文章;单管密闭油气集输流程的设计者冯家潮;国家青年化学奖获得者黄福堂;“执著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新一代“铁人”肩负起新的使命

    海拉尔是大庆油田实现持续稳产的希望。然而海拉尔探区是复杂断陷盆地,特别是兴安岭群储层一直无法成功压裂。这个难题,让大庆人倍感棘手。

    为了突破这道坎儿,采油工程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室勘探压裂组组长张浩主动请缨,承担起“海拉尔复杂岩性储层增产技术研究”工作。她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室内实验一点点地摸索和总结。为了获取不同浓度乳化压裂液的完全破乳时间,她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口气配制了40多个样品,连续实验观察一个多月,终于摸索出不同条件下的破乳程度。

    配方虽然研制出来,但这只是第一步。为了保证配液质量,张浩奔赴千里以外的内蒙古,每天在配液大罐上爬上爬下。配液后,她还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赶往现场,进行施工。经过一个月的现场实验,张浩终于成功解决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储层压裂的技术难题。此时,本就瘦弱的她,为实验又瘦了10多斤。

    科研无禁区,油田的青年人不断获得重大发现。当年,大庆油田就是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勘探队伍发现的。现在,新一代“铁人”又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经过几年的摸索,海拉尔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开发工程运行部副主任邱金平已彻底摸透海塔盆地地层的“脾气”。在制订试油压裂方案时,他根据不同地层的特点,首次在塔木察格应用多级脉冲射孔和测试连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铁人”后代忘我拼搏、求实奋进、无私奉献,大庆油田才永葆了青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