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执教另一半讲台
照片的长度,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2004年的合影最短,上面有200多人,此后逐年递增,到了2009年,人数超过了800。
这是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一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一年一度的“全家福”,也可看作国家中职招生的一串微缩的底片。
如果每年也给这所学校的老师留一张合影,那么照片的延展不会有那么快,上面的面孔,倒是总有变化的。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在中国,职教的讲台,已经占到了整个讲台的一半,可称之“半壁江山”。
官方统计,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056万,招生规模要求达到860万,此数字将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900多万,招生人数310万,占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
问题是,在另一半讲台上,谁来执起教鞭?
职校生师比26∶1,好事还是坏事
官方的数字显示,普通高中的学生与老师之比为16∶1,中职学校的生师比平均为26∶1。
中职学校生师比,是一个快速上升的数字。2000年为16∶1,2003年不到18∶1,2005年超过21∶1。
怎么看待26∶1,教育界的认识未必一致。
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校长朱为刚说:“现在还不是谈生师比的时候。凡是真正出现26∶1的学校,是让人羡慕的学校——它火。”
朱为刚1979年考入这所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30年来,学校几起几落。在天津市,上世纪80年代有几十所中职学校,90年代红火的时候有400多所,经过市场洗牌和政府调剂,如今回落到不足100所。
世纪之交是最痛苦的一段经历。朱为刚1999年担任校长,那时中职学校生源剧减,各校都苦于“吃不饱”。1999年学校还能招到300人,次年只有200多人来报到。对于多数靠学费维持运转的学校来说,生源减少相当于断炊。
伴随着职校调整,职教教师的命运一波三折。红火的年份,到处都缺老师;萧条的时候,老师挤不上讲台,只能另谋出路。
面对今天悬殊的生师比,朱为刚说:“老师少,我们不认为是个坏事。这恰恰说明职业教育在发展。在过去几年,职业学校哪有学生啊?招不进来。现在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大发展的前奏。”
他同时认为,这些年来学生数量变化太大,但老师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队伍。
他多少有些发愁。为了请到对口的专业课老师,他多次去过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但是我们去了多少次,一个都没招来,我们给的待遇不行”。
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师,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不拘一格,从各类本科院校招聘,但也应者寥寥,远不如普通高中吃香。
有次,来了一名研究生,待了一段时间就不辞而别。
朱为刚能够接受人才的自由流动。他说,由于中职学校的薪酬待遇普遍较低,互相挖人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但是,中职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经常被企业、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挖墙脚。
有个教师,大学毕业后就在学校任教,刚晋升高级职称,就去了同城一家高职院校。这所学校的教师,有的还去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做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有人去了证券公司。
“没办法。”朱为刚说,人才流动是现代社会的趋势。
10年前,他的学校在校生不到1000人,教师四五十人。目前在校生2000人出头,老师100多位。生师比保持在20∶1左右。
除了在编教师,该校还有大约20名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或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学生多的时候,我们通过外聘教师也能做一些补充;学生少的时候,我们让老师得到及时的培训。”
一位职教教师告诉记者,河南有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舍崭新气派,容纳学生众多。外面需要什么人才,哪个专业名字吸引人,就开什么专业,但是“绝对不问有没有老师”。
有人问该校校长,你有老师吗?校长回答:“那就让老师们谁能讲点什么,就讲点什么吧。”
教师缺,技能型教师更缺
朱为刚说,中职的师资问题不在教师数量多寡,而是在于结构。“我认为目前中国职业学校最缺少的不是教师,最缺少的是能够教会学生技能的老师。”
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定期安排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技能培训,或者出国进修。这是一所普通中职学校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
“我们更需要有十年、八年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但是,朱为刚不知到哪里才能找到他们。
至少从师资的源头上,他找不到。
中国目前有8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中职师资为目标的师范学院,另有32所高校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院长孟庆国教授说,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由规模向质量发展的瓶颈。职教师资的欠缺,既缺数量,也缺质量。
据有关调查发现,由于2005~2007年连续3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师资培养已经远远落后于招生规模,难以满足中职学校对新进合格教师的需要。职校大部分新进教师来自普通高校,难以承担专业技术教学工作,反而需要重新上岗培训,长期下去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源头来一批就不合格,你总得培训。培训应该是终身的,不应该是初级的,不能都是进岗前的合格培训。”孟庆国说。
另外,普通高校设立的职教师资学院,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老化,培养专业不能与中职学校专业对接的问题。
就算所有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一心一意,开足马力,也很难弥补师资特别是技能型教师的缺口。
孟庆国解释,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三百六十行”,工种永远多过专业。师资一方面要由院校培养,另一方面要吸纳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
朱为刚举例说:“像我们这类物流专业下的实习实训教师,怎么去开立体化仓库,怎么去做分拣设备的维修操作和管理,他们根本就没有。”
让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直接到职校任教,孟庆国说,其中有个重大缺陷需要弥补——他们得懂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说,各个学校需要开发出一批各类岗位、工种的课程教学方法。就像高中有物理学,就有物理学教学方法。越是职业教育层次,越需要这一点。应该有一批搞课程研究、课程教育的人,一个专兼结合的体系,来从事这项工作。
但这个体系的形成,“真的太难了”。
谁来培养职教师资
在中国,为普通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目前有142所,其中有6所遐迩闻名的重点师范大学。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只有8所,占师范院校总数的5.6%。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1985年为保证职校“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而开设的。但今天一个公认的现实是,这类院校毕业生能做职教教师的比例不高。
孟庆国说,在10多年前包分配的时候,这些毕业生全部去了职校。但市场双向选择后,一下子降下来了。这两年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毕业生中有六成去职校任教,这是在学校下了大力量而且职业教育教师待遇相对提高的情况下。
教育部测算,全国职业教育师资缺口达40万人之多,但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最多也只有6万名左右,而这些学生中,“能有2万人去当老师就不错了”。
“你能招来当老师的,企业也需要,另外企业的工资也高。”孟庆国通俗地说。
此外,职教师资班在本科院校中“发展压力很大”。各校对职校师资培养认识上存在偏差,支持力度不够。32所学校中,坚持培养职教师资的,目前只有24所。
“这些院校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全心全意地培养职教师资,所以不可能成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依靠力量,只能是培养职教师资的同盟军而已。”孟庆国指出,实践证明,还是应该依靠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帮助它们做大做强。
这位多年关注职业教育的大学校长,经常在开会时跟人“吵架”。“有些人嘴上重视,理论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我们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改造过来。”
不过他注意到,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公众,都越来越多地把视线投向职业教育。他认为,目前政府扶持职教的举措“非常有力”,如重点建设示范校、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以及中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师资专业委员会建议,到2012年建成1~2所直属教育部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地方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8~9所,在普通高校建设10所左右培养中职师资的二级学院,使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