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

中国人的“脚步”越来越快

本报记者 陈彤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8    [打印] [关闭]

    1991年,上海的自行车。王文澜摄

    2009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人头攒动。本报记者 陈剑摄

    对于个人或者家庭来说,车,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还代表着生活方式,甚至象征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长达数年的奋斗目标。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见证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巨大变迁,还有一个民族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凤凰”“永久”:身份的象征

    曾经,“凤凰”、“永久”既是自行车的品牌,更是身份的象征。50年前,如果能够坐着自行车出嫁,将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凤凰”、“永久”还是当时所有家庭的“大件”梦想——无数人为之日思夜想、省吃俭用。

    一位曾经在上海第三自行车厂工作的师傅回忆,因为整天搞运动,全厂基本没有精力抓质量。北京西单自行车商店一个季度“凤凰”的换货率是38%,一个月就有1050封来信要求换货。而且,要求换的全是自行车最主要的部分——车架、车圈、车把和前叉等。

    “所有来信,全部是非常客气地请求‘伟大的工人师傅帮助我们’,把某个重要的部件换掉。没有一封信敢提及退货。”

    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买一辆自行车,除了要攒很多年的钱外,还得有“自行车票”。后者在当时管理得很严格,属于稀缺品。“一个千人大厂,每个月也就只有三四张。”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对自行车票有着极其深刻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美国记者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在中国拥有一辆“凤凰”自行车犹如在美国拥有一辆凯迪拉克或奔驰汽车。

    摩托车:从梦想走进现实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自行车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富裕家庭的“八大件”中,第一件就是摩托车,其他依次为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出局了。“木兰”与“嘉陵”摩托车成为率先富裕的“一部分人”最先置办的“大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即使是内地不发达的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

    在世界摩托车网上,可以查到两款中国摩托车的经典车型——“嘉陵70”和“轻骑木兰50”。前者面市时间为1983年,生产企业为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面市时间为1985年,生产企业为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公司。

    前者入围理由为:“骑不坏的车”。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批畅销车型;后者入围理由则是:它开创了我国踏板摩托车的先河,使中国老百姓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轻巧、方便的日常代步工具。

    在此之前,摩托车基本只是存在于中国男人的梦想之中——无论是1957年面市的“长江750”,还是1960年面市的“幸福250”,都被用来装备部队,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拥有的交通工具。

    直到“木兰”、“嘉陵”时代,摩托车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当时很多年轻人,一参加工作,最迫切实现的梦想就是尽快买一辆摩托车。“那个时候,骑摩托车带着姑娘,去看一场电影,太帅了。”

    “凤凰”、“永久”的衰落,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182.1辆下降到142.7辆。如今,北京人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比例已从10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

    走进私家车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私家车开始进入我国的部分家庭。只是,当时个人买车还主要局限在捷达、富康和夏利等品牌。

    业内专家普遍把1994年看作我国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一次将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从此,私家车消费逐渐普及,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已由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变身为世界上所有汽车厂商竞相追逐的最大的家用车市场。

    以天津为例,2008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7.7辆;到今年2月末,增加到每百户9.2辆。人们能够选择的车型更加丰富,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私家车不仅有了经济型的概念,还有了越野型、舒适型以及中高档的区分,人们不同种类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不仅是人们出行速度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还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以及60年巨变所铺就的腾飞之路。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