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

当众出丑之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08    [打印] [关闭]
    

    那一刻我头脑一片空白

    ■黄梓馨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因此,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我宁愿不做。比如说,我五音不全,因此即便是玩得最high的时候,我也不会跟朋友们一起“乱吼”,好朋友中甚至没人听过我一展歌喉,他们称我为神秘、诡异之人,我一点儿都不反驳,要知道,神秘可比失望要好得多。

    我就是这样一个固执之人。我害怕当众出错,并用各种极端的手段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尽管我曾经因为当众出错,收获了一分感情。

    那年我高一。“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团委要排一台演出节目。作为班级团支书,我被推选为女主持,和高二年级的团支书A一起负责节目主持。必须承认,第一次见到A时,我的心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进一块大石头,荡起了层层波澜。之后的每次排练,对我来说都像是赴一场约会。

    我偷偷地藏起小鹿般活蹦乱跳的心,不曾想在最后一刻,竟让一个眼神出卖了自己。直到今天,我仍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台上灯光璀璨,台下人头攒动,当他饱含激情地念完台词后,笑眯眯地看着我,眉目间分明含情脉脉。这一看,让我一下子头脑空白,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台词居然在瞬间忘得一干二净。

    我简直不知道如何描述当时的感觉:我头脑空白地站在台上,我看见了老师的眼睛,看见了好朋友们的眼睛,他们正坐在前排位置,看着我……情急之下,我转过头,就差跺着脚对A轻声嚷嚷:“快接下去,快接下去!”A应该也是刚刚反应过来,神色自然地把我的台词接了下去……

    应该说,除了这段小插曲,演出还算成功。可是,我早已羞愧得无地自容,在大家欢呼庆祝的时候,我悄悄地离开了。

    我在学校里消失了好多天,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面对A,面对老师,面对同学。我真希望,那天的事情只是我做的一个噩梦而已,什么都没有发生。

    事实上,当我回到学校之后,真的很少有人再跟我提起那天的事儿,除了两个人:A和A的班主任。A的班主任在楼道里见到我时,特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嘿,你那天的表现真不错,反应很快!

    我没有见到A,但我收到了他的一封信。确切的说,是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小雨来的时候,请你不要悄悄离开我。

    后来,A成了我的先生。我从来没有跟他坦白当时为何头脑“短路”,而他却非常乐意跟我分享当时的感受:高傲、优秀如我的小公主,原来也有出错的时候,而且,出错的时候居然也很可爱!

    好吧,这应该是我20多年有限记忆中最严重的一次当众出丑。我一直习惯性地掩饰我的缺点与不足,维护我伪善的光辉形象。当然,我也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得手”。

    一次,公司来了几个外宾,我和几个办公室姐妹被派去当接待。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虽然英语曾是我的辅修专业,但上班这几年基本都被荒废了。我硬着头皮说着蹩脚的英语,可惜这些老外一点儿都不懂得怜香惜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我几乎是手脚并用,连比带划,才基本完成任务。

    我的“三脚猫”英语终于大白于天下。那几天,我真想像高中时候一样玩“失踪”。可现在毕竟是工作,不是想逃就可以逃的。我尽量晚到早回,就连吃饭,也赶在同事之前,避免跟大家正面接触。虽然如此,我还是竖起耳朵,躲在自己的格子间里,关注外面的一切动静。旁人只要窃窃私语,我就感觉是在说我,面红耳赤。

    尽管我知道,情况远非我想像得那么糟糕。几天后,同事们纷纷感到我的不对劲,过来打趣:“你最近怎么啦,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来,我摸摸,不会是发烧了吧?”……

    也许你们会觉得我小题大做,也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跟我一样,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可我宁愿,这些尴尬都不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完美主义者,也许一辈子也改变不了。

    过度阐释让她再次出错

    ■陆阳

    遇见小胡姐是在一个集体采访的现场,而我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她在当地竟是个小有名气的资深记者。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她会对我们的“白眼”产生那么大的反应。

    去年,我随某报道团到外地出差。路途遥远,时间安排紧凑,每个人的状态就变成了上车昏睡、下车采访,摄像机、照相机挤在一起,文字记者只能夹在中间,几家媒体的记者你一言我一语,有时还没问上两句,时间到了,又得上车走人。群采变成了打群架,谁若问了个傻问题,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随即便会招来白眼无数。

    那是在一个年轻人的宿舍里,领队给了我们20分钟时间。我们围住小伙子,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突然,一个烫着头发、皮肤黝黑、明显比我们大六七岁的女人走了进来,她就是小胡姐。在我们一群刚工作一两年,甚至还在实习或见习期的小姑娘中间,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最初,她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一会儿看看年轻的小伙子,一会儿又看看我们。

    “你服务的是什么岗位啊?”突然,她冒出了这么一句。

    坐在对面的实习生小李白了她一眼,“办公室!材料上都有啊!”

    小胡姐张了张嘴,没再说什么。时间宝贵,我们谁也没有理会她的情绪,继续采访。

    “你为什么愿意来这儿啊?”忽然,她又插了一句。

    这下,我们都发火了,从不同方向传来了几声“抽冷气”的声音。“哎呦,怎么回事啊!”“刚才他已经说过啦!”“材料上都有!”小李性子最急,她没好气地说:“你别老问我们问过的问题,行不行!本来时间就不够!”

    我们所说的材料,是主办方发给我们的一本资料册,上面有每个采访对象的情况简介和自述。不过,由于小胡姐属于本地媒体,她并没有拿到这本资料册,而且,也许都忘了,她中途参与采访,我们之前问了什么问题,她根本就无从得知。

    在我们看来,这样没有意义的问题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可小胡姐似乎并没有预料到我们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她小声嘀咕了几句,“我没有那个材料”,然后就再也没说一句话。

    采访结束,大家一起吃工作餐。我们几个小姑娘以及活动负责人坐在主桌上,正好还有一个空位,他们就招呼小胡姐坐过去。小胡姐没有推脱,径直走过去坐了下来,然后招呼我们多吃点本地蔬菜,因为“别的地方吃不到”。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必经程序开始了。活动负责人敬完一圈后,走到小胡姐面前准备和她碰杯,她却慢悠悠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回身拿起酒盅,“哎呦,我可不敢让你敬。我坐在这里已经不合适了,我只是一个小地方的记者,怎么敢让你敬酒呢。”

    所有人的筷子都停了下来,我们抬起头吃惊地看着她,谁也不明白她这番酸溜溜的话到底指向谁。负责人尴尬地笑了笑,插科打诨地糊弄过去了。我们互相交换了下眼色,继续吃饭,谁也没再和她说一句话。此后,小胡姐的这番话成为我们路途上的谈资和笑料,“就那个谁,那个冲领导发嗲的”成了她的代号。

    我们早已忘记了她在采访时犯的错误,实际上,那本身也算不上什么错误,但对于她来说,也许是一次不能接受的“出丑”。而我们的毫不理解以及她的“过度阐释”,让她再次犯了个错,又一次地当众出丑了。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较真”

    ■枝枝

    小佳是个爱面子的姑娘,“潇洒”二字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初中时,小佳是语文课代表。她因为当众把“饥肠辘辘”念成了“饥肠滚滚”而羞得满面通红,第二天,小佳就辞去了课代表的职务,尽管她的语文成绩仍旧是班上最好的;游泳课,她不敢从深水区跳下去,体育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小佳一顿,她坐在泳池边哭了一节课,此后,她拒绝游泳,尽管她曾最喜欢抱着游泳圈泡在水里。

    中文系的小佳毕业后进了一所煤炭投资公司,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她谨小慎微,力求保持低调,就像林妹妹初进贾府一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

    事情终归还是来了。年末,部门领导将组织公司联欢会的任务交给小佳。“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写串词应该没问题吧,主持人的活儿你也接了吧。”

    就这样,“中文系”成了小佳的一顶荆棘冠。准备节目、写串词时,她处处想着,这么写是不是符合一个“中文系”学生的水平、那么安排会不会显得没有品位。部门领导随意的一句话成了小佳的负累,为了一场旨在娱乐的联欢会,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翻出大学时代的摘抄本,看了几套综艺节目,只为在那一天证明,自己这个“中文系”的学生不是白混出来的。

    小佳的忙碌引起女同事A的不满,“不就是个联欢会,至于吗?”在她看来,小佳的跑前跑后无疑就是“攀高枝”的表现。小佳什么也没说,她知道,联欢会那一天,一切都将证明自己所做的是值得的。

    这一年的12月30日终于到了。上午,小佳去美发店做了头发,她穿了一身浅蓝色的小礼服,脸上画了并不张扬但格外精致的淡妆。那几页稿子早已烂熟于心,游戏环节也已做好安排,这个晚上,舞台将属于小佳。

    就像“只顾怕罚”的林妹妹行骨牌令时当众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一样,小佳在上台的那一刻就忘词了。她对着人群张大了嘴,却发不出一丝声音,10秒钟过去,稿子上的字就像全部蒸发掉一样。“下面请领导讲话。”不知说什么的小佳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她的余光瞥见了坐在底下的A嗤嗤地笑了起来。

    这还只是个开始。游戏环节,小佳请同事上来参与,可那些事先说好的同事居然都推托着不愿意来。“奖品是诺基亚手机一部。”小佳本想这样鼓动大家,可她一紧张,居然说成了“诺基亚是……”意识到错误后,她尴尬地停下来,只觉得耳边都是台下的哄笑声。

    精心准备的晚会在混乱中结束。本想一鸣惊人的小佳此刻只觉得浑身无力,她把这件小事的失误归结为自己整体的失败,“还中文系的呢”,“雷声大雨点小”,她幻想着同事们的各种嘲讽,幸好部门主任的一句“确实不容易”,才让小佳暂时冷静下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同事见到小佳都戏称她为“著名主持人”,起初,小佳总是躲着他们,在楼道狭路相逢时,也只会尴尬地笑笑。日子久了,她也坦然了,“确实是我没主持好”,她偶尔也会这样大方地回答,这时,同事都不忘补上一句,“没事,没事,其实挺好的。”

    小佳没有辞职。因为这个插曲,这个年轻的姑娘反而以一种可爱的方式被大家记住了。她担心的嘲笑、轻蔑都没有出现,毕竟,这只是一场娱乐而已。接受它、处理它,之后放下它,小佳做到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去较真儿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