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创新”到“产业报国”
以技术换市场,以技术换资源;既向大地要石油,又向市场要空间。大庆油田已经把旗帜插到了世界石油战场,油气投资、工程服务和产品已进入26个国家和地区。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得更好”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一个国际权威专家在对大庆油田进行一番勘查后断言,大庆油田根本不适合三元复合驱技术,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们还是把表面活性剂彻底忘掉吧!”
专家只是看到大庆油田的地质构造和化学特征,但他不知道有着铁人精神的大庆人,在面对困难时有着怎样顽强的意志。
1990年,杨振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头扎进图书馆,苦苦寻找适合大庆油田的活性剂配方。当他“攻破”8万多个试验点,0.1毫米厚的试验记录纸堆成了几米高时,他终于找到了。
正当人们为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前景欣喜振奋时,另一道难题再次摆在大庆人面前。
试验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均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货,巨额的成本让三元复合驱技术一度陷入低谷。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得更好!”这个勇挑重担的小伙子,就是1994年毕业的精细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伍晓林。
一次,在做实验的时候,伍晓林忽然发现一个奇异现象,实验结果完全违反常规,理论上也解释不清楚,同事都认定配错了,劝他不用管了。伍晓林却执拗地想要弄清楚。
结果,“意外”促成了主导产品——组分单一活性剂的诞生。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伍晓林破解“密码”后,又投入到3500多次实验和2100多次修改,最终创立了表面活性剂工业化生产合成的路线。
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仅一个区块就比进口驱油剂节约1.47亿元。
杨振宇、伍晓林,这对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双子星”,携手创造了新型表面活性剂当年研制、当年工业化生产并投入应用的国内外3次采油的奇迹。
一“笑”一“闯”显魄力
在油田开发史上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这是会战初期,一群刚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和实习生创作的,横批则是“闯将在此”,并把“闯”字中的“马”写的比“门”还要大。
一个“笑”字,一个“闯”字,道出了挑战前人、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
当时,一些外国专家说:“大庆油田原油又黏又稠,除非搬到印度尼西亚才能开采。”这些平均年龄仅为20岁的科研人员,敢想、敢说、敢做,经过2000万次对比,弄清楚了大庆油田分4大系统、48个小层的非均质面貌,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大庆油田第一个开发方案——萨尔图油田146平方公里面积的开发方案。
“146方案”,这是油田科技工作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编制的我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时隔40多年,这段历史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并深深折服。
上世纪60年代,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艰苦探索,对当时国际普遍认可的“均衡”开采论和“温和注水”开采论提出质疑。他们潜心研究,不仅要熟知底层厚度、油层几许、埋藏多深,以及油水如何运动、如何分布,还要把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料送往实验室加以测定。无数个日日夜夜,油田科技工作者们深入施工现场,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
第一个稳产高产的10年,就是油田广大科研人员用1000多万个数据支撑起来的。王启民提出的“六分四清”和“分层调整”理论,为大庆油田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原油产量跃上了5000万吨台阶。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在油田的科技发展史上,时时刻刻书写着科技人员的“三超”精神。
50年来,几代大庆石油人传递科技的火炬,高举创新的旗帜。他们以“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一次次挑战科技极限,一次次勇闯世界难关。
超越权威,就是尊重而不迷信权威,勇于突破权威的论断,并创新发展;超越前人,就是提升前人已有认识,并敢于否定,把前人没想到、没做到的变成现实;超越自我,就是自我加压,创新永无止境。
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共同誉为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2007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庆油田领取了我国工业领域的综合性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这是对大庆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最高肯定,是颁给几代石油科技人的最高荣誉。
翻开大庆油田发展史,每页都记载着科技创新的足迹。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科技进步史。
大庆油田能够持续稳产高产,靠的就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几代油田人手舞科技“利剑”,敢为天下先,不断攻克技术“瓶颈”,破解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