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

一哄而上 新能源车再次陷入“散乱差”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0    [打印] [关闭]
    要问21世纪什么最热,什么最火,非新能源汽车莫属。这项可能改变全球变暖、拯救全人类的技术,不仅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高度评价和重视,也在中国汽车界掀起狂潮,把几乎所有汽车企业一网打尽。

    现如今,宣称自己正在研发新能源车并不是什么令人瞩目之事,宣称自己研发的新能源车续航能力达到三四百公里的也大有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目前有关方面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新能源汽车生产出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投入,在分散技术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加强新能源汽车准入的管理。

    辛国斌认为,虽然我国在部分新能源产品的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甚至接近国际水平,但从研发和产业化基础的整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为规范和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化,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是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弯道超车’,好像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一下子就能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要认识到新能源车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必须充分认识到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的高技术门槛,传统汽车干不好的,新能源也肯定干不好。”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也认为,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以此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并借以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不认为中国发展电动车有什么后发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更是给对新能源车盲目乐观者泼了一瓢冷水。事实上,有不少企业目前并不具备上新能源汽车的实力,之所以急于跟风,无非是想争取到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这样做反而分散了有限的技术人才与资金,造成资源浪费。

    在不久前举行的2009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机遇。眼下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企业的务实和投入,不夸大,不炒作,踏踏实实搞研发。”他认为,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存在夸大和炒作的嫌疑,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毋庸置疑,作为第三次行业变革,新能源是中国汽车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与机遇如影随形的是挑战,机遇越大,挑战越大。“很多人提到新能源,就像狼见了肉一样,不管一切先扑上去。这是他们还不够了解。新能源汽车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充满困难和挑战。”董扬如是说。

    为了避免新能源车再次陷入“散乱差”,辛国斌提出:第一,要严格按照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进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审查工作;第二,对已经获得通报的产品进行审查,保证已经销售的使用车辆能够正常运行;第三,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系统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运行保障机制和配套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