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
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

国人越来越长寿 越来越健康

——新中国60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董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1    [打印] [关闭]
    9月8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务院新闻办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他说的首条成就就是:“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与建国前的35.0岁相比,大幅提升。”自古有谚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年过七十已不再是稀罕事了。

    然而,仅仅在60年前,中国人还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经年的战争,瘟病鼠疫的流行,冻寒饥馁的折磨,让千万中国人活不过青壮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使国民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改善。中国人越来越长寿也越来越健康。“大的制度听起来比较空泛,但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张自宽曾对本报记者说,仅合作医疗一项就惠及无数贫苦的农民,从而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奇迹”。

    当年的合作医疗依托在农业合作社兴办的“保健站”上,通过“赤脚医生”解决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早在1965年,张自宽就在麻城蹲点4个月后写道:“合作医疗农民创,旨在为把健康保,组织起来力量大,互助互济办法好。”

    千万“赤脚医生”成为新中国大地上最得力的健康守护者。他们既管打针抓药,又搞健康普及,还负担爱国卫生,连计划生育都抓在手里。以“赤脚医生”为象征的合作医疗的功勋被世卫组织称为“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崩溃,合作医疗一度破败。2003年,我国政府重新整合资源,以政府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为特征,改造了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为“新农合”。截至目前,农民的参合率接近100%,超过8亿人看病有了保障。

    这是在农村的故事。在城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大制度,为绝大多数城市人群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说,虽然后来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应付不来,但是在保障职工健康上的成绩却是不容抹煞的。如今,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正在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所有人“病有所医”正在成为现实。

    正如陈竺所言,城乡医疗的网络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除了最明显的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外,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08年14.9‰。“在这三项国际公认的健康指标上,我国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陈竺说。

    据陈竺介绍,2008年,我国共拥有卫生机构30多万个,医疗机构床位数近400万张。到2008年年底,卫生人力总量达到698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22人。在有些地方,拥有“私人医生”将不再是奢侈的想象。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诊疗人次35.32亿,住院治疗人数11483万;孕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1.0%、产后访视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93.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9.7%。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可以预见的是,到2011年,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以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将有效减轻,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再是梦想。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