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
新中国档案

大庆油田开发与中国石油自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1    [打印] [关闭]
    

    新华社哈尔滨9月10日电 新中国“一五”(1953年~1957年)期间,国民经济中唯有石油工业没有完成预期目标。1959年,全国石油产品销售量为504.9万吨,其中自产205万吨,自给率仅40.6%。为解决国内需要,国家不得不耗用大量外汇进口原油和成品油。

    新中国成立前后,石油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1958年,按照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意见,中国石油勘探布局重点开始向东部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转移。1959年4月,位于黑龙江省境内松辽盆地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开钻,同年8月3日见到油气显示,9月26日下午喷出了工业油流,标志着一个新油田的发现。值国庆10周年前夕,按照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建议,这个新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经测试,“松基三井”日产原油13.02吨,经过5个月连续试采,证明产量稳定可靠。

    “松基三井”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松基三井的喷油,松辽油田的发现,不是偶然的碰运气,而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贯彻了正确的方针,采取了正确的方法,进行了大量艰苦工作的结果。”同时,一场持续了多年的关于中国石油资源贫富的论战也结束了。

    1960年1月,石油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集中石油系统力量,“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当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会战由此开始了。

    这年三四月间,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奔赴大庆。国务院一些部门人员、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黑龙江省援战干部工人等也陆续抵达大庆。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恰逢国内3年自然灾害、国外技术封锁,是在困难时期、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会战领导小组通过组织会战大军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开展“学铁人、做铁人”活动,战胜雨季和严寒,开辟生产试验区,建设油田重点工程,建立岗位责任制,迅速探明了大油田,辟建了新型石油矿区。

    持续3年多的石油会战,共探明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缴10.6亿元,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