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

关英夫妇:给“麻风村”带来希望

本报记者 崔玉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1    [打印] [关闭]
    今年,小王(化名)以555分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消息传来,远在北京的86岁高龄的关英和她的丈夫郑用熙高兴不已,因为小王是麻风病人的后代,来自云南临沧凤庆县的“麻风村”——藤蔑河组。

    “至少在临沧地区,这是第一个从麻风病人后代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关英夫妇最近正忙着写信呼吁,帮助小王完成学业。9年前,正是关英夫妇的出现,给“麻风村”带来了希望。

    故事还得从希望工程说起。

    15年前的一天,西南联大的几名校友在关英家做客,一场讨论从早上9点持续到下午4点,讨论内容是要不要发动西南联大的校友捐资支持希望工程。

    “最大的顾虑就是怕‘不上不下’,捐不到2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怎么办。”但是关英横了心,半开玩笑地说,就算化缘也要把这件事办起来。

    “我低估了校友,不到100天,我们就收到70万元。”关英夫妇说这是他们15年来坚持下来的动力。

    去年,已经85岁高龄的关英在家人的陪伴下考察了在贵州、湖南、甘肃、青海建起的4所希望小学。

    关英夫妇的行动在海外华侨中引起震动,居住在美国的周胜祝老先生先后捐建了12所希望小学,其中一所以援助我国防治麻风病而著名的医生马海德命名。

    受周先生之托,关英夫妇先后走访了很多麻风病防治的专业人士,最终把学校地点选在了云南临沧凤庆县松林村中心小学,这里距“麻风村”——藤蔑河组最近。

    虽然“麻风村”的绝大多数患者已治愈,并且结婚生育,现在已经是第三、第四代,但他们仍被视为“麻风病人”,很难与外界沟通,更不用说上学了。1992年,这里曾设村小,但没人肯来任教。

    关英夫妇与县、乡、村、学校的领导协商,表示只要松林村中心小学愿意接受符合条件的麻风病人后代入学,就愿意在松林投资20万元。但当地表示,即便学校愿意接收,麻风病人后代的家庭条件也无法支撑子女读完小学。于是,他们夫妇先提供资助,让学校设法收下两名学生,再想办法。

    消息传开,很多校友和朋友主动捐款,于是,二人邀请几名老校友设立了“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

    有了钱,关英夫妇写信让当地每年选拔10名以内的学生在读完3年级后入读马海德希望小学,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2003年开始,马海德希望小学的麻风病人后代陆续毕业了,关英夫妇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这些孩子的升学问题,还继续设法资助他们。

    关于麻风病人的后代和关英夫妇的故事仍在继续,关英也在打算着去看一看在内蒙古赤峰刚建成不久的希望小学。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