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甘肃地区文物大量流失已持续十余年
许新国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多年一直呼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但得到的回应廖廖。不仅被盗掘的文物很多,还有很多地区,明知道下面有珍贵文物,再不进行抢救性保护,眼看着也要被盗完了,但就是没办法。经费不足,上面不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据介绍,青海是彩陶的王国。青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经济非常繁荣,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制造了难以数计的彩陶。这些彩陶生时用于盛物,死后用于随葬。今天,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经常发现有彩陶出土。
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墓葬最多、出土彩陶最多的一处原始社会公共氏族墓地。柳湾彩陶博物馆负责人王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彩陶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使用的生活用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标志性器物。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精美,线条流畅生动,富有想象力,把装饰艺术同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青海彩陶中的裸体人像壶、人纹内彩盆、人头像壶等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在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下,有的画有符号。柳湾墓地中共有679件陶器上画有144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前身。“研究这些彩陶,可以把华夏文明再推进1000年。”
“这些彩陶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随便哪件都比那几个水龙头值钱。”许新国所指的“水龙头”,是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兽首。“这些彩陶现在大量在流失,有谁重视过?源头上不堵住,非要等流失到海外了再用高价回收。”
许新国叹了一口气说:“文物部门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我们这样的单位也只有做做鉴定和研究,对于目前的现状,根本无能为力。”
许新国认为,对于目前文物大量流失的现状,一方面在于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另一方面在于当前法律规定的弊病。
《文物法》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归国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许新国说,目前法律规定得太极端,属于国家所有是对的,但也应该对发现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民间才有动力上交国家,否则大多会藏匿。现实情况是,虽然法律规定可以给予适当奖励,但由于经费原因,多数都不给奖励,以至于挖出来的就捂着不让人知道,然后偷卖出去。
许新国告诉记者,像青海的乐都、民和一带,经过专家考古论证,已经明确知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文物,有很多就属于农民的承包地,但没有进行开发和保护。“农民们知道这东西值钱,当然想挖啊,光打击是不管用的,且不说打击是否有力,利益之下总有人铤而走险。有时候就是全村人做掩护,四、五家在晚上一起挖,挖出来连夜就卖了。破案的是少数。没人举报,举报了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轻微罚点款,甚至回头又给你了,所以就造成了这种现状。”
许新国认为,要想保护文物,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国家应当给予发现者接近于市场价的奖励。“哪怕是低于市场价,这个东西市场上值几十万,国外给几百万,国家给几万,他也愿意给国家。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能变现,给些钱就够了。而且交给国家还没有风险,农民都愿意的。”
他说,目前由于国家不给奖励,而市场上需求较大,大量出土文物就这样流失了,而农民往往只能拿到几百块钱,获得巨额利润的是中间的文物贩子。
据介绍,国外文物流失远不如我国严重,就是因为政府尊重市场规律,给予私人适当的补偿。
“只有完善法律规定,鼓励发现者上交文物,给予与市场等值的奖励,才能避免文物大量流失。像现在这样堵是堵不住的,只要有利益,就有贩卖,有公职人员参与其中也不足为奇,谁都架不住这个呀!造成损失的是国家利益。”许新国作出一个钱的手势,苦笑着说。
本报西宁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