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
军事看点

阅兵:过去 现在 未来

韩旭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1    [打印] [关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阅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阅兵是古今中外检阅武装力量的一种隆重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仪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阅兵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丰富,阅兵的目的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阅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兴起:源于维护统治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看,阅兵是军队出现之后才逐渐产生的一种军事仪式与活动。从时间上看,阅兵这种仪式与活动的兴起应该说是非常早的。据记载,我国及古代的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家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阅兵活动。

    阅兵这种军事仪式与活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之说。所谓观兵就是检阅部队。之所以采取阅兵形式,因为军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最强有力的工具。一方面,通过阅兵可以展示统治者对军队统治的能力,达到树立和提高统治者的威信和权威的目的。在古代,当兵一般都是贵族的特权。所以,统治者通过阅兵可以提高对贵族的凝聚力,利于控制贵族,维护统治。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平民百姓不断加入军队,军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统治者通过阅兵这种仪式显示统治机器的强大,向臣民百姓示威,以利维护封建统治。

    为了掌握部队的发展情况,最高统治者还定期举行阅兵式。如清朝时期,一般地讲,各地督抚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叫“大阅”的阅兵活动,而皇帝也要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型的阅兵式。这种阅兵式主要是对八旗将士进行检阅,其主要目的是检验维护清朝统治的基本力量的作战能力如何,另一个目的是向汉族等其他民族示威,震慑可能的反清活动。古代的阅兵所期望震慑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反对统治者的势力而言的。

    随着民族国家的确立,各国的阅兵活动越来越具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对内鼓舞军队和老百姓的士气,对外威慑可能的入侵之敌。纵观阅兵演变史,18世纪以后,阅兵这种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及,阅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如苏联存在的70多年历史上,阅兵次数就多达190多次,其中的几次大型阅兵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代阅兵往往选择比较重要的节日举行,或大型的军事演习期间进行。通常来讲,阅兵都是定期举行的。定期阅兵的目的,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或军事长官检查部队的战备程度,检查部队兵员及武器装备情况。通过检查部队的人员数额是否满员,武器装备的列编情况等,掌握军队能否随时遂行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达的指令。同时,在和平时期,通过阅兵可以达到居安思危的目的。所以,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不断深化,阅兵可能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提醒国民居安思危的重要形式与手段。

    形式与内容:随时代而变迁

    阅兵这种仪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阅兵形式。现代阅兵的基本形式就是阅兵式和分列式两种。阅兵式是受阅部队处于“静”的状态接受“动”中的领导人的检阅,分列式是受阅部队处于“动”的状态中接受“静”中的领导人的检阅。

    在古代,受阅部队在正式阅兵前都要列好阵形,最高统治者或军队的官长在受阅部队面前,展示自己的本领,用弓箭射杀禽兽等。然后,最高军事长官或最高统治者再检阅军队。实际上,这种阅兵活动是阅兵者向受阅者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阅兵活动的重心由检阅者向受阅者转变,逐渐发展成为受阅者展示自己能力的活动。

    从阅兵者的身份来看,一般地讲,阅兵者都是最高统治者或最高军事长官。古代都是由皇帝来亲自阅兵。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阅兵者基本上都是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或拥有国防与军事最高权力的领导人。如我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观礼了阅兵式而没有亲自检阅部队,实际阅兵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1984年举行的国庆35周年阅兵式是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的受阅部队。1999年举行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检阅了受阅部队。

    但也有例外。1945年6月24日,苏联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胜利后的阅兵本来应由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检阅部队,可是斯大林却让其副手朱可夫来检阅的部队。

    从受阅者的成分来看,受阅者都是各历史时代国家武装力量的精英。古代,接受检阅者基本上都是贵族的特权。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平民不断加入军队,受阅者的成分才逐渐发生变化。受阅者由贵族逐渐向立下战功的人员与部队转变。受阅人员不仅有贵族,平民越来越多。参加现代阅兵的人员基本上是立下战功的部队。如1945年的红场大阅兵,苏联根据斯大林发布的阅兵指示,参加阅兵式的人员都是从二战中表现最为突出并获得过战功奖章的官兵中选拔出来的。我开国大典上的受阅方队人员也是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员与部队。

    寓意:依需要而丰富

    古代,阅兵主要是达到展示统治者的控制能力、凝聚统治阶层的人心、震慑反抗势力可能的行动的目的。现代,阅兵已经被各国灵活地用于各种目的。

    示威就是其重要的一个目的。1945年红场大阅兵仪式上,苏联士兵展示了缴获的德军军旗,然后200多面纳粹德国的军旗被苏联士兵抛在了列宁墓前;受阅部队的最前边的是苏联军人攻击柏林后插在帝国大厦上的那面红旗……不难看出,战后苏联第一个阅兵式,其目的是向西方社会展示力量,显示苏联有实力保卫自己的利益,既得的势力范围是不可侵犯的,警告西方不要轻举妄动。

    阅兵还可以达到鼓劲的目的。我军历史上有过多次阅兵,其中1984年国庆大阅兵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984年国庆节时,我国举行了国庆35周年阅兵,展示了28种先进武器装备,并且这些武器装备全部为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还第一次亮相,参加了阅兵。

    这次阅兵是一个震慑,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抵御外敌入侵、誓死捍卫祖国的坚强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我国国防的巩固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阅兵也是军事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阅兵的功能与作用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从目前看,阅兵虽然仍具有扬国威军威这一基本功能,但其也逐渐突显出具有军事外交的重要功能。

    今年7月14日,法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可是,这次法国阅兵式上却出现了一支由400名印度陆海空三军士兵组成的方队。这个由印军士兵组成的方队在印度军乐的陪伴下,行进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这也是印度军队首次在海外参加的阅兵式。

    为什么法国邀请印度士兵参加国庆阅兵式呢?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法国之所以邀请印军参加法国的国庆阅兵,是因为法国要向印度出口120亿美元的战斗机,同时正同印度磋商向印度出口民用核技术问题。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法国向印度“示爱”,不仅想向印度推销“狂风”式战斗机,同时争取获得为印军现代化改装50架“幻影”战斗机的合同。不难看出,法国为了商业利益,已经在利用阅兵式这一形式来展开外交攻势了。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阅兵还会被注入更新的寓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