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
翻阅往届阅兵史料,执行光荣阅兵任务的背后,也有着一些伤病记录,其中提的最多的就是阅兵队员因训练强度大而出现尿血等健康失衡现象。曾经,“尿血”现象还被作为队员的成绩挂进“荣誉室”。近日,笔者在海军学员方队卫生所的伤病记录本上却看到,这一项记录为零。

“零记录”:阐释阅兵新思维

邓佑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1    [打印] [关闭]

    9月的北京沙河机场,秋老虎开始肆虐。炎炎烈日下,温度计指示地表温度已突破了55℃,队员们把热浪踩在脚下,汗水已透湿衣襟。随队军医温生文满头大汗,斜挎着药箱站在队伍的一旁。

    “训练已经好几个月了,除了常见的训练伤外,队员身体状况都还不错,没有出现尿血、烂裆这些情况。”温生文指着队员伤病记录本微笑着告诉笔者:“这是科学组训带来的成果。”

    站立4个小时不倒,眼睛40秒不眨,这是阅兵人最基本的要求。在炎热高温的条件下,队员的身体状况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笔者看到,阅兵队员上训练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身体的活动和放松。在总教练卢石的组织下,队员们围成一个个圈,每名队员为前面的队员按摩身体,从头部、颈部到背部和脚,让大家身体得到充分适应和准备。

    “苦练不蛮干,保持队员的身体健康,是圆满完成阅兵任务的根本保证!”总教练卢石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在方队的训练实施方案中,专门的一项就是队员的健身计划,内容包括了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项目。“国庆阅兵要求队员眼睛大而有神,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对着太阳练眼神的做法,而是让他们背着阳光练。因为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对着太阳作业容易患早期白内障,我们必须得考虑队员的身体健康!”卢石说道。

    临近休息,炊事班战士及时地把熬好的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生理盐水送到了训练场。队员傅振宇从训练场上下来,一甩脸上的汗珠,深深地喝了一口,“真解渴!”

    “队员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大!”在副方队长沈林健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队员宿舍。门一开,一股舒适的气流迎面扑来,与室外的灼热形成鲜明对比。墙壁上,空调器上显示着28℃。“我参加了1999年国庆阅兵,那个时候用的是摇头扇。队员们午睡的时候要在旁边摆一盆凉水,用毛巾蘸着盖在身上,毛巾很快就干了,然后又醒了,只能反复地蘸水。如今有了空调,队员们不仅能睡个好觉,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走出宿舍门,我们碰到了正在给每个宿舍消毒的卫生员何勇。只见他身穿防护服,背着沉沉的“84消毒液”:“每天至少喷洒两次,杀杀虫子,去去苍蝇。”

    阅兵村环境也变了,方队长李汉军指着机场跑道周边一大片的绿草坪说:“1984年国庆阅兵的时候,我是一名队员,那时候阅兵村里满地都是沙石,风一起就尘土飞扬。现在除了训练场和路面外,到处都是草地和花丛,空气质量好了许多。”

    晚上9点,阅兵队员从训练场上下来,笔者看到这样的一幕:队员们整齐地列着队走向浴室,开始享受每天一次的热水淋浴。

    训练9个月,无一名队员出现尿血及重大训练伤,奥秘就在这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