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

徐萌:助人已成习惯

本报记者 王烨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4    [打印] [关闭]
    9月9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校区一片繁忙景象。刚刚报到3天的研一新生成群结队地聚在校园里,报名参加各类社团,与导师沟通未来的研究方向。

    徐萌就是其中一个。与其他学生热衷于参加网球俱乐部、羽毛球社不同,徐萌更关心那些从事公益活动的社团,比如“希望社”。

    “希望社”是徐萌在浙江大学就读本科期间参加过的一个社团,该社团由浙江省青基会和浙江大学团委联合创办。在这个社团里,徐萌“混”到的最高职务是外联部部长。其间,徐萌组织过杭州多所高校和中学学生为希望小学捐书,组织过贫困农民子女到浙大一日游,还到舟山市蚂蚁岛做过贫困家庭医药卫生情况调查。

    大学4年里,除学习外,青基会和“希望社”对徐萌影响最大。如今,徐萌来到北京仍对“希望社”念念不忘,“不知道北京的学校里有没有希望社”。

    在这个哈尔滨男孩的生活里,助人已是一个生活习惯。过马路时要搀扶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坐公交车时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别人有困难一定会尽力提供帮助。他做过最“不靠谱”的一件好事,是在风雨交加的一天,把一辆自行车平稳地靠在大树上不被风吹倒,“一吹倒我就过去扶,不让它被吹倒,结果在那里‘路过’了半个小时。”

    从大一开始,徐萌在学校勤工俭学,每年花2000元资助一名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高一学生。那年暑假,徐萌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一组贫困生的系列报道。生活在城市里的他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有那么多的孩子考上大学却没能上。

    一开始,他想用自己赚来的钱,以“同学”的身份资助一名大学生。“我到黑龙江省青基会去问,资助一名大学生一年要4000元,我怕勤工俭学挣不了那么多。”徐萌后来决定资助高中生,“高中生便宜些,3年的学费2000元。”

    大二、大三、大四,徐萌又有了第二、第三、第四个资助对象。与第一笔捐款不同,这三笔捐款都是徐萌靠勤工俭学和拿奖学金挣来的。“有3个学期在学校报亭工作,每小时4元,每天两个小时;还有3个学期在学校食堂做大堂副理,工时、工资都一样;奖学金每年大概2000元。”徐萌说。

    今年暑假,大学毕业的徐萌又一次来到了黑龙江省青基会。他准备了4000元,这是他大学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和奖学金,他想资助一名大学生。让徐萌高兴的是,“今年大学生的标准降了,也是2000元,所以就资助了两个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