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5日
星期

恩施模式:把幸福带给山里人

——湖北省恩施军分区扶贫纪实
李华敏 徐应东 本报记者 潘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5    [打印] [关闭]
    在湘鄂渝交界处,有一片被重重大山包围的神秘土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解放前,一座座大山如同天然屏障,把文明和富裕挡在山外,居住在山里的恩施人祖祖辈辈延续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如今,这片土苗山寨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山绿水、特色民居、生态家园、穿村公路,一片繁荣的景象。

    是谁让大山改变了模样?是谁把幸福带给了山里人?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扶贫也要与时俱进

    镶嵌在武陵山腹地的恩施,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贫困地区。这里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的居民,所属6县2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恩施军分区发起了一个专武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助1个贫困户脱贫的“131”扶贫工程,先后帮助20多万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

    然而,时代在变,扶贫的手段怎么能一成不变?

    近年来,恩施军分区在继承传统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军分区机关协调3个地方部门,联系1个乡,重点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县(市)人武部协调3个地方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乡(镇)武装部带领3个直属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组;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富裕民兵,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新“131”扶贫工程,并明确提出了“2至3年建成10个新农村示范村、100个新农村示范组、1000个新农村示范户”的帮建目标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实施传统“131”扶贫工程之初,恩施军分区主要采取“给钱给物、投工投劳、帮工帮料、捐资建房”等办法。

    近年来,军分区党委经过反思认为,过去的办法虽然“治标”但不“治本”。

    恩施州是世界上少有的沉积型独立矿床富硒区,被称为“世界硒都”。军分区党委决定,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烟茶、林果、中药材和山野菜等绿色富硒食品。

    黄坪村曾是恩施州宣恩县出名的贫困村。4年前,县人武部进村发动农民改种经济品种黄金梨,可农民顾虑重重,都不敢种。为此,军分区积极协调“春雨公司”提供担保,帮助村民从信用社贷款。当年,黄金梨产业就初具规模。去年,全村累计发展黄金梨种植基地1850亩,其产品远销欧盟市场,村人均收入达到2800多元。

    鹤峰县八峰村曾经人均负债71元,集体账上仅有0.47元。1986年,军分区和该县人武部一起,扶持村民兵连指导员姚绍斌大胆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氨基酸”加工技术,帮助民兵连筹集贷款办起“氨基酸化工制药厂”,成立了“湖北省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军分区和人武部又帮助公司联系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使其5项技术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和星火计划一等奖,15项技术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产业的突起,使八峰村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1亿元,人均纯收入7409元。2006年,八峰村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

    利川市是劳务输出大市。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该市数万打工人员被迫失业返乡。去年年底,南坪乡武装部得知黄田村退伍军人陆振华打工回家找不到工作的消息后,主动和他联系,帮扶他发展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型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并将乡里的几间闲置仓库无偿提供给他作厂房。今年3月,在市、乡武装部的帮助下,投资100多万元、年生产热水器4000多台、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厂正式投产。该厂还帮助34名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利川市、乡两级武装部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开展了“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活动,使全市近八成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

    将荒山、荒地建成“绿色银行”

    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园”美誉的恩施州,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由于当地农民有着烧柴取暖做饭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时间以来的垦荒种地,当地生态环境曾一度遭到破坏。

    近年来,针对土苗村民“烟熏火燎、人畜共厕”的传统生活习俗,军分区带领恩施市人武部率先在沙地乡黄广田村展开“五改三建”活动试点。通过帮扶村民改建自来水、改修水泥入户路、改建洁净厨房、改建卫生厕所、改建分离畜圈,建节能沼气池、建高效产业园、建美观新农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

    经过一年的实践,试点取得成功,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州推广该做法。然而,山区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活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起初很少有人响应。可没过多久,当他们看到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入户路铺成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沼气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房前栽满了“摇钱树”,老乡们自改自建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

    走进咸丰县的高峰村,只见到处绿浪滚滚,鸟语花香。村支书张琪告诉记者:“高峰村能有今天,县武装部功不可没!”

    过去,这个村的农民祖祖辈辈垦山种地,使不少森林成了荒山。2000年,县人武部组织该村民兵大力发展经济果林产业,将村里的荒山、荒地建成了“绿色银行”。在民兵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不仅家家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节能灶,而且把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现在,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跨入了“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的行列。

    近年来,恩施军分区各级已率先在全州建成了12个新农村示范村、46个新农村示范组、415个新农村示范户。他们与地方一道探索出的“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经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