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
星期
本为解决拥堵,却惹连串麻烦

民意“拆”了西安南二环的隔离栏

本报记者 孙海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18    [打印] [关闭]
    清晨,张卫迎着初升的太阳,驾车驶上太白路立交,全程沿着西安市的南二环路到单位上班。“原来,走完这段路需要10分钟,但加装隔离栏后要走近40分钟。”

    张卫所说的隔离栏,是西安市交管部门于今年8月中旬在快车道上安装的。护栏占用了原有三个车道中的一个车道,用来分隔主车道和拐弯道,为的是将直行车辆和进出二环的车辆分开,提高快车道车速,解决南二环的长期拥堵问题。

    然而,在刚刚安装20多天后,西安市民发现这些护栏又被拆掉了。拆除的原因,是众多市民和张卫有着同样的感受:南二环的交通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拥堵了。

    “装栅栏简单,装得科学才是关键”

    在一些路段,从早晨到中午交通始终拥堵,护栏内限速70公里的车道排起长龙。另一些路段,甚至出现了数十辆、上百辆车争过一条道的场面。更严重的后果,是一些车辆骑上护栏,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8月25日,一辆面包车被前面的一辆货车挡住视线,撞上隔离栏后侧翻;8月27日,为躲避突然出现在快车道上的隔离栏,一小轿车开上路边的绿化带;8月28日,一辆“广本”为躲避积水,骑上了隔离栏……

    这些只是见诸媒体的事故。“前段时间,类似的事故几天就有五六起。”有每天经南二环上班的市民反映:“划伤车的、撞伤人的,比较集中时一公里多的路段两小时就连发两起车祸。”

    本是为解决拥堵,却惹出连串的麻烦事。一时间,二环上的隔离栏成了西安市民,甚至媒体关注的焦点,西安市交管部门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安装隔离栏的初衷,是为了将南二环逐步变成贯通东西的快速通道。”面对市民的种种疑惑与不理解,西安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副支队长刘军表示。

    据介绍,南二环平均车速50公里/小时左右,高峰时30公里/小时左右,这与分道限速的最高值——70公里/小时相差甚远。同时,今年上半年西安新增机动车8万辆,相当于去年一年的全部增量。“作为重要干道,南二环交通压力明显增加。”交管部门希望借助隔离栏,使出入南二环的车辆能提前减速、并道,“将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0%。”

    交管部门认为,从试行情况看,这种方式有一定效果。“这是交管工作中一种新的尝试,到底能不能行,司机也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段时间后,南二环交通流量与未安护栏时几乎一样,只是提速的目的还未达到。”

    然而,在一家网站针对此事展开的调查中:只有27%的网友对这一举措投了赞成票,另外73%表示反对。

    赞同者认为,隔离栏有利于主干道车辆正常行驶,不受岔路车辆的影响;变窄的快车道,也有助于防止一些车辆“夹塞儿”。

    大量反对者则表示,三车道变两车道,隔离栏让街道更拥堵。“特别是公交站附近,公交车一进站,后面的车跟着停一路。如果车坏了,整条路都成了死胡同。”同时,隔离栏较低,且夜间反光标志不明显,司机并道、超车或下桥时容易撞上隔离栏。由于缺少提示标志,不少司机还绕了冤枉路……

    “装栅栏简单,装得科学才是关键。”有媒体评论。

    调研结果让交管部门吃惊

    在民意的催促下,西安交管部门展开实地调研。存在的问题,让交管部门也“吃了一惊”。

    “我们一直在研究怎样更好地减缓拥堵,设隔离栏的做法在其他城市已实施多年。”交管部门表示。比如在香港,道路很窄车道也窄,车速却很高,原因是道路全部封闭起来了,“但这样成本太高,隔离栏就成了试验南二环如何变身快速干道的权宜之计。”

    新加的隔离栏,确实让司机出现了不适应、不熟悉等问题,但车祸频发的主要原因,还是辅助设施没有跟上。交管部门表示,对于调研发现的“硬伤”,将尽快解决。“如果还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撤掉护栏,另找其他办法缓解拥堵。”

    9月上旬,在交管部门对一些路段的护栏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装后,刚刚装上20多天的南二环隔离栏几乎全部被拆除。

    没了护栏,路况复原,“明显感觉拥堵比安装护栏时有所缓解。”有的哥反映:同样的路段,同样是高峰期,车流通畅了许多。

    “将南二环变成快速通道的初衷会继续坚持。”刘军说,标志标线会代替隔离护栏,但在个别路段,当标志标线不起作用时,硬性隔离仍会使用。交管部门同时表示,个别路段恢复隔离护栏时,他们将进行更细致的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再作决定。

    “增加隔离护栏是为了试验。”刘军说,如果不试验,就永远不知道如何改进,也无法提高南二环的道路利用率。被拆的隔离栏不会被闲置,会移到其他地方继续发挥作用。

    隔离栏的出现,引起不少议论。“且不论隔离栏是否会被浪费,试验带来的拥堵尤其是事故,作为试验成本是否太过高昂?”有市民对这次“交通隔离试验”产生质疑。

    “今天拆明天立,随意性太大。”一些市民表示,今后类似新的管理方式实施之前,交管部门应提前制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方案,而不应用市民出行作为试验品。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全国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严宝杰则表示:交通试验成本高,代价大,国内其他城市大都由主管部门提出方案,专家、市民讨论后,再开始逐步在道路上试验。

    而城市管理如何更加有效,也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民意是决策的助手”,有媒体评论认为,在包括公共事务管理在内的世间万事中,几乎每一个进步都含有“试错前进”的身影,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训”不被吸取。

    “对公权部门来说,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对社会生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就要求公权部门在决策之前,能够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力求将不妥之处降到最少;而在决定正式施行之后,则有必要依据现实和公众反应情况,迅速地、科学地加以调整。

    “积极吸纳民意,决策才能少走弯路。”评论认为。

    本报西安9月1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