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应削减与中国的“文化逆差”
本报驻欧盟记者 张兴慧
在中欧日益密切和深化的双边关系中,人们讨论最多的,往往是持续困扰双方的贸易不平衡,而很少被提及的却是知识传播的不平衡。
“在北京的书店里,有关欧洲的书籍随处可见,有学术性的,也有普及性的。但在欧洲,有关中国的书籍相比之下则显得很少。这说明欧中关系不仅存在贸易不平衡,而且也存在知识(传播的)不平衡。”
讲这番话的,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教授施耐德先生。他在日前在法国昂热举行的“2009年欧洲研究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上述讲话。
国际知名的欧盟法专家施耐德先生是法国艾克塞-马塞第三大学的教授,也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客座教授。
施耐德教授说:“在欧中知识传播中,还需要客观、中立的知识产品。”
施耐德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数年时间将中欧关系中的基本文件整理成册,并配上自己言简意赅的评论。今年4月出版的这部1103页的著作,为客观研究中欧关系提供了一个“中立的平台”。欧洲学院教授门镜女士称:“这是迄今为止搜集欧中关系文件最全面的书。”
该书名为《欧盟和中国1949~2008——基本文件和评论》。书中所列文件是施耐德教授搜集来的,评论则是他的研究心得。
门镜教授说:“施耐德教授不仅将不同语言的欧中关系文件搜集到了一起,而且还将它们译成了英文。这为关心和研究欧中关系的人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读了这本书,就会对时间跨度长达60年的欧中关系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
近年来,不断有官员和学者提出“欧中双方加强理解和文化交流的问题”。说到底,这是个知识双向传播的问题。在中欧贸易中,欧盟有逆差;在文化传播中,欧盟的“逆差”可能更大。施耐德教授著作的出版,应该可以在削减欧盟“文化逆差”上作出一定的贡献。
本报布鲁塞尔9月19日电